为高龄老人行骨科手术,一直被认为是挑战医学“禁区”之举。近年来,在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科三区,这一医学“禁区”却屡屡被突破。截至目前,该科已成功为数百例高龄患者实施了骨科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为100岁。
高龄患者骨科手术已是“新常态”
今年86岁的杜大爷,双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已经6年,不能站立行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为杜大爷患有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心脏内放置了3个支架,并装有起搏器,还有风湿造成的骨质疏松和长年缺乏活动所造成的肌肉萎缩,让多家医院望而却步。
明知治疗风险大、预后效果不好,但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科三区没有将患者拒之门外。经多个相关科室集中会诊,在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杜大爷接受了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杜大爷因装有起搏器,无法使用电刀进行止血。于是,该科采用一般手术刀,从肌肉间隙入手,快速达到病变部位,完成了假体置换。整个手术时间,仅用了40分钟。
该科主任李文平说,高龄老人手术对医生来讲,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对高龄患者的手术要做到两点:一是手术时间一定要短,将患者的手术时间限定在40分钟左右;二是手术切口尽可能小,使病人的出血量减小到最低。
术后3天,杜大爷能够下床站立。7天后,杜大爷可以扶着助行器行走。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我活到这把年纪,又开始了第二次走路。”
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摔跤是威胁他们生命安全的一大杀手。倒不是摔一跤会碰到头还是别的什么关键部位,而是摔跤以后没有医院敢收治。
今年75岁的陈大爷,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因骑车将左侧股骨粗隆间摔骨折,后被送往一家大医院救治。“当时,家人送我去了一家医院,医院的医生也为我做了手术。由于我年龄大了,恢复得慢,躺在床上十几天,又造成了肺部感染。”陈大爷说。肺部感染再加上冠心病,陈大爷的状态一直不好,在医院调养了一个多月。就在陈大爷进一步治疗肺部炎症时,又不慎将右侧股骨粗隆间摔骨折。考虑到手术风险极大,这家医院不愿为他做右侧手术。无奈之下,他慕名来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科三区就医。该科接诊后,对其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他已出现心力衰竭,身体状况非常差。为陈大爷做手术,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他就会在手术台上永远“睡”着。
为了确保手术万无一失,李文平与心内科、麻醉科的医护人员一起会诊,确定了一系列周密方案。麻醉师在麻醉时对摄入量进行了精准定量;怕增加陈大爷的心脏负担,补液速度非常缓慢;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将传统穿钉、内固定的方法改为直接更换特殊人工股骨头。术后,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该科的医务人员每半小时就去查看一次,为老人测量生命体征、翻身、做简单的功能锻炼。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老人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很快得到了康复。
无独有偶。家住武陟县的冯老太,也是摔跤惹得祸。前不久,已是94岁高龄的冯老太在家中不慎摔了一跤,当时左髋部疼痛。不过,其家属以为并无大碍,于是在家卧床休息。可是,冯老太休息后疼痛并无得到缓解。于是,其家属带她到当地医院就诊,拍X片检查显示左股骨颈骨折、移位明显。
股骨颈骨折过去曾被称为高龄老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其常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加之股骨头自身血供的特殊性,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几率很高。以往的保守治疗策略(如牵引、外固定等),需要患者长时间卧床制动,生活质量极差。而接踵而至的心脑血管事件、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将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于冯老太的病情,因风险很大,当地医院不敢收治,建议其家属将冯老太转入市内医院治疗。经多方打听,冯老太家属了解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科三区对老年高龄骨折患者的治疗、护理技术在我市独占鳌头,于是转院至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科三区治疗。
高龄病人手术存在着很多潜在性的风险,每一位高龄病人的手术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冯老太情况也是如此。除了骨折外,冯老太还患有糖尿病、脑梗塞、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其手术风险极大。
经过严格评估手术风险,李文平制订了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在麻醉科和内科的配合下,很快实施了手术,最终让冯老太重新站立了起来。事后,冯老太家属制作了写有“亲人般的关怀天使般的呵护”“仁心仁术妙手回春”和“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字样的三面锦旗赠送给该科,以表示感谢。
采访中记者得知,4年前,该科还为一位百岁老人进行了骨科手术。这位百岁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进而造成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左肱骨外科颈骨折。在该科的医治下,这位百岁老人最终站立起来,得到了康复。住院期间,正逢老人100岁的生日,于是在该科的安排下,医护人员为老人定做了生日蛋糕和鲜花,与老人和家属一起,为老人过了一个热烈、祥和的百岁生日。
向高龄骨科疑难疾病发起挑战
如今,在骨科三区,患者的年龄已不再是禁区。随着对高龄骨科患者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该科向高龄骨科疑难疾病发起了挑战。
今年年初,年过八旬的安老太的胸椎管内被查出患有肿瘤,如若胸椎管内脊髓受压发生病变,则会出现相应的感觉减退、消失,运动丧失,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目前,手术切除是唯一积极的治疗方法。
安老太先后去了市里两家医院就医,这两家医院均因为手术风险过高而不敢收治。后来,安老太在家人的陪同下,到郑州几家省级医院求治,对方几家医院同样担心患者年龄太大,恐怕下不了手术台而拒绝收治。后来,安老太的家人通过熟人联系到北京一家知名医院,当对方了解病情后,并没有让安老太进京治疗。四处求医,却处处碰壁。此时,安老太的家人都已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求医无门”。疑难病情,已将这位八旬老人推向生命的边缘。
“做手术,还有一点希望;不做手术,一点希望也没有。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去努力争取。”安老太的女儿说。因为不放弃,他们最终在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科三区争取到救治老人的一个机会。原来,李文平看到安老太的片子,了解其病情后,说他做过类似的手术。不过,相比以前的患者而言,安老太风险更大。李文平寥寥几句话,点燃了安老太家人希望的灯火,让他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在求治多家医院无果的情况下,李文平之所以敢于“蹚雷”,其底气在于该科诊治高龄骨科患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前来手术治疗的高龄老人达50多人,这些人均得到了良好的康复。
“人的胸椎,分为胸1至胸12,一般来说,肿瘤的位置越靠上越危险。而安大娘椎管内的肿瘤位于其胸椎1~2之间的位置,这是非常危险的。况且,胸椎管内则是最为娇嫩的胸髓,如果术中不慎触碰就会导致瘫痪加重甚至全瘫。因此,在脊椎外科,此项手术风险最高。”李文平说,“安大娘是一位88岁的高龄老人,年事已高,身体机能不比常人,麻醉的风险很大,容易发生麻醉意外。再说,她因长期抽烟,其肺脏功能比较差并且还有心脏病。这些风险叠加在一起,使得手术难度更大。如果采用全麻手术,安大娘下不了手术台的事情很可能会出现。”
做局麻手术,患者必须能趴2个小时才能手术。为了达到局麻手术要求的条件,安老太一入院,该科医生就开始指导、帮扶老人练习俯卧动作,从10分钟到30分,然后逐渐增加到2个小时。入院10天后,手术条件终于成熟了。随后,李文平和他的同事,将安老太推向了手术室,为其实施了胸1、胸2全椎切除和硬膜下肿瘤切除术。
麻醉、切开、显露椎板……手术在一步一步进行,大家的心也一点一点地紧张起来。娴熟的操作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烂熟于心的解剖知识,让李文平在手术中游刃有余。很快,一粒花生米大小的肿瘤完整地显露在他们的眼前。肿瘤之下就是脊髓,稍有不慎,就可能致患者于全瘫。手术人员全神贯注,密切配合,细心轻轻地剥离,一点一点地分开,当肿瘤完整摘除后,大家终于松了口气。手术仅用1个多小时。
术后,安老太被送到该科重症监护室,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隔离康复。此时,该科护理人员针对安老太这一特殊的患者,专门成立了以护士长张淑芳为组长,王慧、张莎莎、杨芠、赵红梅为成员的护理小组,全程为老人进行护理。
在重症监护室,安老太的吃喝拉撒,全由这几名护理人员轮流负责。由于长期卧床,老人便秘,护士们不嫌脏臭,戴上手套为老人抠大便;老人因长期抽烟,肺功能不太好,呼吸出现过困难,护士们就专门为老人制订了一套肺部护理计划;针对老人肢体活动受限,护士们又为其进行踝泵运动等。在医生、护士的爱心接力下,终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安老太身体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如此高龄做如此大风险的手术获得了成功,这十分罕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骨科患者会越来越多。”李文平说,“针对老年骨科患者,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从检查诊断到术前评估、从麻醉到手术、从内科治疗到护理康复等一整套治疗方案,进而为广大老年骨科患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