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家乡的秀美山水,激发起他表现的欲望,他从此拿起画笔,便一发而不可收,最终走上了绘画之路。
家乡的奇特山水,是他写生的素材和创作的源泉,为他点燃创作灵感,为他的画作注入魂魄。
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申世辉先生,一个对故乡焦作怀着浓浓深情的著名山水画家。近日,本报记者专赴津门,探寻这位画家的艺术成长之路。
结缘水墨,只因故乡山水美
一张七八米长画案,画案一角搁着丛林般密密麻麻的画笔,四周墙上挂满了尺寸不一的画作,窗台和地板上摆放着奇石、陶瓷、根雕、宣纸……走进申世辉位于天津美术学院的工作室,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天地。
1959年,申世辉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父亲早年从我市修武县西村乡田坪村参军入伍,抗美援朝结束后,其随部队来到天津,之后便定居在那里。申世辉说,自己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小时候爱“武”胜于爱“文”。小学5年级时,他曾跟一位武林高手学习散打,但父母担心他出去惹祸,上初中后就没让他再学下去,如果一直学习散打,他或许会走上武术之路。
申世辉与笔墨结缘,是在他表舅家。表舅以帮人在家具或其他物件上临摹齐白石的画作为生,申世辉觉得十分有趣,回家后便时不时地拿着毛笔在纸上随意而画。而他真正爱上绘画,是在见到家乡的山水之后。
“我被家乡山水的秀美景色震撼了!”申世辉回忆说,1973年,他第一次跟着父亲回到修武县西村乡田坪村。田坪村就在青龙峡景区的下游,当时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他顺着山沟向里走,但见峭壁高耸、飞瀑流泉,一路走来,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那是我头一次亲身感受家乡的大山,在震撼之余,突然有了一种想表现的欲望:要是能把这美景画出来就好了!回到天津后,我便借了一本《芥子园画传》,天天对照着临摹。”申世辉说。
那时,申世辉一边工作一边学画,经常在下班后骑很长时间自行车到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宫美术创作组学习,或是到距家很远的亲戚家,找亲戚当自己的模特来练习素描。后来,他有机会结识了天津美术学院的多位国画教授,受到了大师的指点,又加上自己的努力,使他的绘画水平快速提高,并于1981年顺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
进入大学后的申世辉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珍惜每一天,常常独自在画室学习到深夜,这也为他日后走上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亲近自然,抒发激情绘丹青
“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作为画家,宣纸就是你的土地,画笔就是你耕耘的工具,你怎样对待土地,土地就会给你怎样的回报。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并不断鼓励自己要勤奋、勤奋、再勤奋。”申世辉说。
除了在画案旁工作之外,申世辉把其余时间都用在了野外写生。而家乡焦作,是他的主要写生之地。几十年来,他每年都要回家乡两三次。太行山山势的起伏、褶皱、颜色,山间云雾的浓淡、舒卷、变幻,让他总也看不够、画不完。
为了仔细观察山岩、溪流、云雾、烟雨的特点,申世辉经常在大山里一住就是半个月,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他都在琢磨笔墨和画法,直到画出满意的作品才肯结束当天的工作。
“起初学习绘画的那些年,我主要是向大自然学习,后来又带着目的和课题回到家乡。那时,我经常选择在樱桃熟时、树叶红时、连翘黄时回到焦作。有一次山里下大雨,村支部书记给我打电话说沟里的水多了,我连忙从天津赶回老家,就为了观察山里的溪水。”申世辉说。
“一个画家,要有相对固定的创作领域。一个画家独有的艺术语言,与其生活和文化背景紧密联系。而故乡的山水,给了我独特的创作源泉。正是在不断亲近山水、师法自然的基础上,我才把自然元素转化为自己的水墨语言,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别于他人,形成特有的艺术语言。”申世辉说,比如表现太行山人民抗战精神的《青山无语树丰碑》这幅作品,是他数次专门从天津回到修武县的山门河口,反复观察那里的抗战历史遗迹,搜集创作素材,体会太行英雄的豪情壮志后,才把画中的山川表现得壮美、雄浑、有气势。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2009年,申世辉到百家岩写生,回到天津后,他综合了多次在百家岩搜集的创作素材,潜心创作,完成了力作《和风送暖百家岩》。该作品在2010年第六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中夺得金奖。近年来,申世辉还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山水画家”“辉煌六十年中国山水画六十强”等荣誉称号。
机缘巧合,绞胎纹理得妙笔
申世辉绘画技法全面、创作不拘一格。在他的作品中,有的是运用以线条描写山川的白描写山手法,有的是运用线面结合的勾皴一次完成法,有的是运用墨彩变换的湿画法,还有的是运用浑厚华滋的积墨法。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他说,这种创作手法是自己从故乡绞胎瓷的色彩纹理中悟得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家乡写生时常去当阳峪探寻宋窑遗址。一次,我到陶瓷四厂参观,当时该厂正在发掘试烧绞胎瓷。我发现,绞胎瓷上的纹理如行云流水,简直就是高水平的大写意山水画,从那之后我经常去该厂临摹瓷器上的花纹。”申世辉说。
“然而,将瓷器上生动流畅的纹饰搬到纸上,看起来总显得呆板。”申世辉说,“有一次,我试着将小毛笔散开去画,没想到效果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我由此悟得了散锋运用的许多妙处,并在之后的写生和创作中反复体会、运用,把画面表达得越来越好。
从那以后,我常在创作中运用散锋笔法。”
“我最初用的是小毛笔,后来在一次写生中改用了大笔散锋,没想到画面呈现出了另一番天地。我进一步领悟到泼墨散锋笔墨之中的神奇,并由此步入了更为宽广的水墨世界,不仅创作情怀得到了尽情抒发,而且使画作更接近了大自然的神韵。”申世辉感慨道,“是家乡瓷器的神韵,使我的山水画技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申世辉说,他的创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意在笔先、大胆落笔、因势利导、顺势铺衍、随意生发、细心收拾。其中,意在笔先和细心收拾是思考的过程,指的是作画要有明确的主题;大胆落笔、因势利导、顺势铺衍、随意生发都是情绪化的过程,是下笔时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感觉。许多神来之笔、意外之趣其实都是在情绪化的瞬间得到的。细心收拾,意味着又回到了理性的阶段。只有掌握好既随意又不失规矩的画法,才能画出高水平的作品。
近年来,申世辉先后出版了《申世辉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申世辉画集》《申世辉作品集》《中国画名师教学典范——山水的画法》《竹子的画法》《荷花的画法》等专集和著作。此外,申世辉还受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人民大学画院担任“申世辉泼墨散鋒大写意山水画高研班”导师。
申世辉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其画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重要场所悬挂。他先后在天津、深圳、茂名、汕头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许多作品被收藏家珍藏。提起自己的成就,申世辉说,最需要感谢的是故乡山水。故乡的山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是他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土壤,是他艺术创作的心灵源泉。他说,今后还将继续在家乡的山水间行走,而这不仅与创作有关,也是他沉淀在心底深处的乡情。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0391)8797351
手机: 13938163209 QQ:141378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