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冯琳曼)今天是第二十八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行动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昨日,记者从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今年1~10月份,全市新发现艾滋病病例较去年同期增长10.34%。2011年至今,我市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今年新报告病例中,性传播病例达98.75%
我市自199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感染人数在逐年上升。从病例发现的情况看,2003年之前,艾滋病疫情呈缓慢递增态势,2004年至今疫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011年至今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与全省的疫情态势基本一致。
从传播途径看,2004年之前报告的病例中,血液途径传播占70%以上。从2004年开始,我市艾滋病传播途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新报告的病例中,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比例明显下降,而经性途径尤其是非婚性行为途径传播的比例开始快速上升,2013年已经占到90%以上。而在今年1~10月新报告的病例中,性传播病例高达98.75%,同性传播占到20%。
“经性途径传播已经成为我市艾滋病疫情蔓延的最主要方式,男男同性传播的比例仍在增加,应高度关注。”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科科长李化荣说,性途径传播的隐蔽性,增大了艾滋病的防控难度。
高危行为人员要尽快检测,无须担忧保密问题
如果有一些高危行为,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么办?李化荣建议,有过不安全性行为者、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到非法采血点卖血者、怀疑接受过不洁输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产下的婴儿等,要尽快进行咨询检测,检测者都可享受免费、保密的咨询和检测服务。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艾滋病监测与检测体系,积极推行艾滋病快速检测技术。目前,各县市区及市直医疗机构共设立了30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主要分布在各级疾控机构、综合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
如果受检者在检测点查出血样呈阳性,那么,他的血样将被送到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终极”检验。在整个检验过程中,每一位受检者的血样只有编号,如果受检者被测出HIV抗体确证为阳性,检验员将会以机密级向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科出具报告结果。
李化荣提醒,应在高危行为后的0、6、12周,半年时检测HIV抗体,半年以后仍未检测到HIV抗体,则认为未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头3个月叫“窗口期”,虽然HIV抗体在感染2周后就可以出现,但这时身体里还没有产生足够量的抗体,可能无法检测出是否已经受感染。有了高危行为就去检测,可判断是否有既往感染。“窗口期”可能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同样具有传染性。
迈向“零”艾滋,预防是关键
据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繁殖需要一定时间。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症状,这样的人被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这时感染者就成了艾滋病患者。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至今全世界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据了解,我市各县市区都有一支高危行业干预工作队,队员们每年都要对辖区娱乐场所、洗浴中心、美容美发店、酒吧茶吧、宾馆饭店等场所进行摸底调查,并针对摸底情况实施干预。干预人群主要为暗娼、吸毒者、性病门诊就诊者、男男同性恋四类高危人群。
为预防艾滋病在家庭内的传播,我市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对孕产妇全面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发现阳性孕产妇则积极采取阻断措施,防止母婴传播。同时,积极落实对艾滋病阳性育龄妇女的随访工作,一旦出现结婚、妊娠、待产等情况,就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母婴传播措施。此外,疾控人员还定期对单阳家庭进行面对面咨询、发放安全套等,对阴性配偶逐一随访、检测。
“在目前对艾滋病还没有有效根治办法的情况下,提高人们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改变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仍然是遏制艾滋病蔓延的主要方式。”市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李河德说,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