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董柏生
见习记者 李瑞雪
牛艳芳是不幸的。今年22岁的她是修武县西村乡东交口村村民,从小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手脚落下残疾。由于行动不便,她之前一直在家由妈妈照顾,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牛艳芳又是幸运的。今年6月份,她参加了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电商培训就业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成为阿里巴巴云客服的一位客服人员,成功实现网上就业。
如今,每天8时牛艳芳就坐在自家的电脑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现在的工作是阿里巴巴云客服,主要通过网络,对淘宝用户、天猫用户购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我一个月的工资能够拿到1000多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非常感谢市残联提供这样的机会。”她说。
开办残疾人电商培训就业班,对像牛艳芳这样的残疾人进行电商培训,帮助他们实现网上就业,这是市残联根据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在残疾人就业工作方面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
我市共有各类残疾人215297人,每一个残疾人是否幸福都关系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如何让残疾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小康生活,这是市残联一直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其千方百计想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残疾人,我们不仅仅要做好简单的救助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他们致富无门路、无技术、无资金的难题。”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杜安禄一直思考着如何破这个局。
通过培训实现就业是很多行业走的一条路子,但市残疾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侧重理论培训、没有实际操作,创业缺乏资金扶持和信息技术等问题,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残疾人培训效果的瓶颈和障碍,如果不加以解决,残疾人很难通过培训真正掌握本领和找到致富门路,就很难改变残疾人的贫困状况。
为解决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残联组织人员赴各县市区开展了全方位的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产品市场、合作意向以及残疾人就业意愿和就业现状,最终形成了残联抓实体基地、实体基地抓培训、培训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小额贴息低息贷款提供金融支持服务的培训就业工作新格局。
按照这个思路,市县两级残联系统发现、选择和培育实体基地,动员说服残疾人参加培训,设立爱心担保基金……经过一年多的积极运作,全市各县市区分别根据本地经济结构、产业特色、残疾人实际,建立了11个各具特色的实体培训基地,全市形成了“一山一岭一滩一网一场”五大实体培训基地,在五大实体培训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全面铺开,初见成效。
“一山”即组织山区贫困残疾人在太行山区种植野生皂刺。市残联依托搞得好的合作社建立实体基地,免费培训,免费提供嫁接皂刺枝条,同时协调林业部门给每亩皂刺200元植树造林补贴,组织900多名残疾人在博爱县寨豁乡免费承包荒山,残疾人每年每亩地能收入3000元至5000元。
“一岭”即在孟州市西部岭区种植油料牡丹。油料牡丹生长期长,劳动强度低,见效快,每亩地年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市残联与孟州市槐树乡政府协调,建立油料牡丹培训基地,每亩地补贴1000元用于购买种苗,并无偿提供技术培训,目前已为残疾人开设4期培训班,种植油料牡丹的残疾人家庭已达175户,种植面积627.6亩。
“一滩”即在温县建立“四大怀药”种植培训基地。温县残联依托种植合作社,实施了免费培训和全程技术指导,免费提供菊花种苗,培训基地负责找熟练工统一采摘,并以保护价回收,种植10亩和20亩以上的残疾人家庭分别给予价值1000元、2000元的化肥、农药补助等优惠政策。培训基地带动了40余户残疾人家庭参与种植,最多的种植面积达到上百亩,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一网”即网络云客服培训。今年,市残联在争取到阿里巴巴云客服、顺丰快递数据录入几千个岗位后,将焦作市重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作为市残联的培训基地,免费为有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培训,培训后取得上岗证的残疾人,均奖励一台价值3000元的电脑供其创业。目前,该基地已培训残疾人300余名,就业率达95%,刚就业的残疾人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收入,工作熟练后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
“一场”即山阳区残疾人大型专营市场。市残联积极协调山阳区,通过建设大型残疾人专营市场来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专营市场预留不少于20%的摊位,用来安排残疾人,并对其进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减免场地费和管理费,增加无障碍配套设施。目前,山阳区已完成5个市场建设项目。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教育,培训出有知识有文化的残疾人,扩大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杜安禄说。
目前,市残联与市人社部门合作,将残疾人培训纳入全市培训的大盘子;与市林业、水利、畜牧部门合作,将残疾人种养加培训纳入各部门的扶持重点,多方力量共同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致富增收。市残联还计划与教育部门深度合作,依托焦作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残疾人继续教育学校,对残疾人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教育,让全市残疾人都可以在学校里接受继续教育,增长文化知识,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