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雾致高速公路200余个收费站关闭;北京单站PM2.5浓度近千,年内首次发布大雾、霾、空气重污染三个橙色预警……华北多地雾霾爆表,程度之重创今年纪录。
地标被“霾”没
多因素助推持续污染
11月27日开始,今年年初以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已持续至第5天,雾霾面积一度扩大到53万平方公里,京津冀至关中平原多地PM2.5爆表。
一些地标性建筑凭空“消失”,两栋相隔几十米的大楼竟然“互不相望”,车辆行驶至十字路口却看不清楚交通灯指示,医院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在连续阴暗灰霾的天色中,人们纷纷将自己“武装”起来,与防霾有关的商品迎来销售“井喷”。
一时间,“供暖性雾霾”也成了网络热词。对此,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供暖只是压垮空气质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取暖结构不合理和区域性燃煤污染是主因。
特殊的气候背景和极端的气象条件,也是此轮华北雾霾的重要诱因。2015年是有历史统计以来的“最强厄尔尼诺年”,11月份华北地区多次强降雪,化雪后华北地区大范围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助推了污染持续积累。
应急预案纷纷出台
重压下仍有企业“伸出黑手”
雾霾之下,一些地方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并分别就交通、施工、除尘降霾、监督检查等方面启动相关工作。然而,环保部门督察和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一些企业、部门对雾霾和部门要求“选择性失明”,令大气环境不堪重负。
事实上,纵观历次严重雾霾天气期间,“高压下的违规”屡禁不止。特别是,近年来“雾霾下乡”趋势突出,一些企业为逃避督察、降低环境违规成本,将厂子迁到偏远乡下,给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带来巨大压力,也给检查带来重重障碍。
三个橙色预警齐发
“呼吸之痛”何时缓解?
12月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过程仍在继续,首次齐发空气重污染、霾和大雾三个橙色预警,市民深感“呼吸之痛”。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环保部先后发布了多个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及时制订并完善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的应急预案。专家指出,“治污减霾药”其实没少吃,效果为何难如人意?根本上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方式和观念没有转变,过度依赖“黑色GDP”,而忽视“绿色GDP”的建设。
治理雾霾,已经成为一场严峻的“呼吸保卫战”。近年来,环保国策入法、污染信息公开、按日计罚,政绩考核方面,各地政府已经向着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产能过剩等指标的考核权重转变……随着一项项政策和制度的改进,人们期待未来的空气质量会逐渐好转。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