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11月27日,河南省作家协会换届,今年32岁的我市青年作家张艳庭当选为理事,成为河南省作协最年轻的理事。不久前,他刚刚出版了散文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在这之前,张艳庭已经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和一部诗集,作品在全国百余家刊物上发表。对于文学之路,张艳庭说,虽然经过了一番跋涉,但在这条路上仍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再努力。
张艳庭是一个标准的“80后”。他在博爱农村长大,爷爷是中学教师,也是他的思想和语言的启蒙者,但他的文学启蒙却是从镇上的两家书店开始。这两家书店都提供图书出租业务,这些书刊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高中时,张艳庭沉迷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模仿一些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在文学上一路狂奔的同时,数学成绩一落千丈。高考时,他的数学成绩很差,语文分数比数学分数高出100分。被新乡师专中文系录取后,张艳庭全身心投入到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大学期间,他发起创办了苹果诗社并开展各种文学活动,但感觉还不够,就开始写起小说来,并一发而不可收。毕业前夕,他的小说在《青春》等文学刊物上发表,并获得了《诗林》年度诗歌创作奖、河南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诗歌奖等奖项。
大学毕业后,张艳庭到学校当了老师,但他感觉这不是自己的追求。随后,他到河南大学读专升本课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
怀着对文学的挚诚之爱,张艳庭参加了事业单位招考,并成功考入了市文联焦作文学杂志社。在市文联及作家协会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他对《焦作文学》从栏目设置到版式设计等进行了改版,先后增加了二十多个栏目,推出一大批新人,着力把《焦作文学》打造成本土文化品牌。
在编辑刊物的同时,张艳庭还多次参加焦作文化类书籍的编写,曾先后担任《河朔名邦》和《神秀焦作》丛书的副主编。其中,《河朔名邦》一书还获得了焦作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张艳庭不仅关注和书写焦作历史文化,而且关注焦作文化发展现状,并不断拓展写作领域。从2010年起,他担任《焦作日报·青年周刊》文化版策划及撰稿人,策划众多“文化观察”选题,撰写了多篇文化稿件;担任过《焦作广电报·每周刊》的特约记者,写下多篇以焦作文学艺术界人士为典型的报告文学;曾策划组织“焦作人的记忆与梦想”大型调查活动,并撰写“焦作人的记忆与梦想”调查报告等。
在不断拓展文学视野的同时,张艳庭还心系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09年,他获得第八届焦作市优秀青年称号;2010年,他获得首届焦作市志愿服务市长奖优秀奖。
多年来,张艳庭的小说、散文、诗歌相继在《山东文学》《厦门文学》《青春》《延河》《中国诗歌》等百余家刊物发表,获得过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五四文艺奖以及焦作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他执笔的电视散文获得了河南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三等奖,创作的短剧《那片海》荣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群星奖小戏小品大赛二等奖。
2012年,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国首部“80后”诗丛,张艳庭的诗集《你好,生活》也入选其中,在全省引起了较大反响。2013年市作家协会换届,他担任市作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负责处理市作家协会日常事务。
忙碌的工作没有让张艳庭的写作止步。2014年,他的反乌托邦长篇小说完成创作和修改,以《摇滚乌托邦》之名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上市;同年,长篇小说《我是文艺青年》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上市,并受到了广泛好评;2015年,散文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上市,该书主要收录了他早期在全国数十家刊物上发表的散文作品,呈现了他对“生活艺术”的实践以及品茗,也展露出他的思想追索历程。同时,他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成为我市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
下图为张艳庭正在整理创作使用的素材。
本报记者 王正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