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在博爱县城南5公里的孝敬镇,有一个省级贫困村坞庄村。“造血”富民、产业扶贫新路径,使该村摘掉了穷帽子,为全省扶贫工作树立了样板。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比2011年提高了5000多元,成了声名远播的富裕村。去年,该村被博爱县命名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坞庄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省级贫困村,全村有920户、3700多人、4900多亩耕地。早些年,这个村穷,全村除了两条出村路之外,村内道路几乎没硬化,最宽处仅3米,小街纵横交错如蛛网,群众住房一大半是土坯房。到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户还有385户。2011年,该村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
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该村2011年借空心村治理的东风,在上级支持下,使用省级财政扶贫资金55万元,拆除旧房800多间,在村内整修2条各长700米、宽20米的主街道,主街道中间8米宽为水泥路面。2012年,市、县两级又投入扶贫资金20多万元,帮助该村硬化村内街道3条、新修排水沟1400米、安装路灯180盏、安装监控摄像头10个。同时,该村还建立保洁机制,每周开展两次卫生大扫除活动,实现垃圾清运常态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要拔穷根儿、奔富路,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造血”上下功夫。该村在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多管齐下,想方设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之战。
该村向县水利部门争取资金110多万元,用于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向上级国土部门争取土地治理项目,获得投资450多万元,新打机井14眼,改造旧井20眼,硬化田间道路8.5公里,架设高压线路700米,使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为发展高效农业夯实了基础。
发展高效农业是该村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该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农业种植,新建半地下式日光温室12座,新建草莓采摘园20亩;向县农业、发改等部门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新建沼气池两座,实施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该村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招商引资,流转土地500亩,由博爱县牛博博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及社会投资370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肉牛饲养场,目前已存栏肉牛2000多头。该村还利用争取来的科技扶贫资金,开发了一个面积200亩的葡萄园,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在该村肉牛饲养场采访时记者看到,牛舍里成排的肉牛膘肥体壮。肉牛饲养场负责人毛正永说:“这个饲养场不仅带动坞庄村500户农民从事肉牛饲养、饲料加工,还带动周边村群众增收,每年光玉米秸秆青贮就能给群众带来300万元的收入。”
“这个优质葡萄园是两年前村里利用科技扶贫资金新建的。”海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杨爱军说,“目前可带动坞庄村130户村民脱贫。葡萄园年每亩纯收入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七八千元,这些村民一年就实现了脱贫。”
记者点评:坞庄村3年拔穷根儿,群众走上富裕路,究其原因,就是得益于“造血”。“造血”富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一两家不行,必须整合各部门及社会资金。如果没有40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投入,改善村容村貌、扩宽致富门路、发展高效农业就无从谈起,坞庄村人的脱贫梦就不会实现。坞庄村靠“造血”脱贫的实践说明,下力气培养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才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