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00多吨城市生活垃圾在这里集结;每天,5辆大货车不停地往外转运城市生活垃圾——这里就是山阳区环卫处位于新城街道苏蔺村东的垃圾中转场。
60米长、38米宽、总面积2280平方米、能容纳5700立方米垃圾的中转场,承载着山阳区各垃圾中转站转运而来的生活垃圾。随后,这里的垃圾再次被装上大货车,清运至29公里之外的位于修武县周流村南的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由于距离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路程远,并受城区垃圾中转站周边环境、集装箱容积等条件限制,城区内的垃圾清运车装载能力有限,如果把城市生活垃圾从中转站直接运至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不仅运费高,而且增加了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的几率,所以我们设立了垃圾中转场。”12月4日上午,正在垃圾中转场检查环卫作业的山阳区环卫处副主任赵中兴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山阳区环卫处的清运卡车拉着垃圾集装箱从外面驶来,在院子南边的垃圾堆前启动自卸装置将垃圾倒下。垃圾堆旁边,一台铲车正在不停地作业,将散落的垃圾堆成堆。“从垃圾中转场往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运输城市生活垃圾,怎样避免沿途抛、撒、滴、漏呢?”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向赵中兴提问。
“我们清运垃圾全部实行密闭运输,运输途中一律使用篷布遮掩,避免沿途抛、撒。同时,我们所用车辆都经过特殊改装,防止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沥液沿途滴、漏造成污染。”赵中兴说。随后,记者随他来到一辆清运垃圾的大货车前,看到车厢尾部被人为改装成一道小陡坡,陡坡下面两侧分别有两个带滤网的小洞,在车厢底部,两根钢管对应陡坡下的小洞焊接在车厢上,然后通过一根管子连通车厢左前部的一个铁箱子。“我们就是通过车厢下面的管子,沿途收集渗沥液,到达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后再排放掉。”赵中兴说。
从垃圾中转场运出的垃圾做到了密闭运输,从而避免沿途的二次污染,那么这些垃圾在运进中转场之前,城区的环境卫生又是如何保障的呢?“为提高山阳辖区环境卫生质量,我们不断创新道路清扫保洁模式,大力实施环卫机械化作业,有效提高了环境卫生质量。”山阳区环卫处党委书记、主任李涛说。
据介绍,为做好城区环境卫生工作,山阳区环卫处全面推行“机械化为主、人工为辅”的作业模式,每天先安排扫地机上街普扫,再通过洗扫车将路面的塑料袋、废纸等废弃物扫到快车道两边,随后由灵活小巧、装卸方便的小型电动保洁车清运垃圾,最后出动高压冲洗车冲地、喷雾降尘车降尘。这样的立体化、机械化作业,大幅度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他们在道路上的作业时间。
“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同时,我们通过投入经费增加环卫作业车辆,把机械化作业率提高了,大大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李涛说。山阳区环卫处去年以来积极争取机械化作业经费20万元,用于环卫机械化车辆的日常维修;先后投入120万元,新购置平头自卸车2辆、吸粪车1辆、喷雾降尘车1辆,提高了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和效率……这些经费的投入,有效提高了环卫作业标准。根据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该处制定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实行定人员、定岗位、定区域、定责任、定标准的“五定”工作制度,要求环卫工人按规定路段进行机扫、降尘作业,按制定标准进行机械化操作。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该处责令相关人员限期整改。
站在苏蔺村东的垃圾中转场,看着一辆辆垃圾清运车进进出出,清运车洁净的车身和规范的作业现场,折射出山阳区环卫处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