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实习生 贾定兴
多年前,中站区龙翔街道周窑村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勤劳奋进的周窑村人上下一心,走出了一条以种植小杂果树增收的致富路,成了全省脱贫致富的先进村。
周窑村地处太行山浅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有380多人、600余亩耕地。多年前,当地群众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生,但由于山区水资源匮乏,一直无法摆脱种地靠天收的困境。2007年,该村因地制宜,争取到一个以小杂果树种植为主的科技扶贫项目,让乡亲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改种经济作物才能让群众摘下“穷帽子”。2007年,周窑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160余亩桃、核桃、杏等小杂果树种植项目,在村里的部分土地上试种植。
“小杂果树比较耐旱,经济效益也比种粮食高不少。”该村党支部书记连足意说。2008年,借助全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契机,周窑村再次争取到150亩小杂果树种植项目,使该村小杂果树种植面积达到了300余亩。同时,该村还成立了周窑村果品专业合作社,专门为乡亲们提供免费的农技服务。如今,勤劳奋进的周窑村人已经全部加入到该合作社,小杂果树种植面积也从300余亩发展到了如今的500余亩,很快就能实现小杂果树种植全村覆盖。
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周窑村人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2012年以来,周窑村人为了促进小杂果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安全饮水项目,重修了一座废弃机井;争取小农水项目资金15万元,修建了一座容量达300立方米的蓄水池;争取小农水项目资金44万元,敷设了覆盖面积达400余亩的灌溉管网。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该村有效解决了小杂果树在干旱季节缺水的问题,提高了果实的品质,坚定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信心。
调整了种植结构后,如何才能加快发展步伐?答案同样是借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东风。为此,周窑村多次申请道路整修扶贫项目资金共计150多万元,整修村内生产、观光道路8000余平方米;整修村内生活道路6000余平方米。截至目前,该村通往果园的生产、观光道路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村民生活道路覆盖率达98%。
“如今,随着俺村小杂果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会在果实成熟季节来山里游玩、购买水果。”连足意说,村里的道路修好以后,跑上门购买水果的客户一年比一年多,乡亲们足不出户就把生意做了。
对于周窑村近年来的发展,该村村民连征国感慨万千。他说,多年前他家的近两亩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每亩地年收入仅300元上下;自从改种核桃树后,每亩地能年产核桃150公斤,收入有四五千元,是原来的十几倍。“俺还不算啥,很多乡亲靠种小杂果树每年每亩地甚至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哩!”连征国告诉记者。
在该村一条平坦的道路旁,挖掘机轰鸣,几位村民正在平整一块空地。“这是俺村正在建设的小杂果交易市场。明年果实成熟后,家家户户都可以将时令水果拉进市场对外销售。”连足意说,村里每年5~10月都有小杂果成熟上市的时期,修建统一的水果市场,为方便村民销售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今后,俺村的小杂果还要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农技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绿色产品认证,打响周窑村小杂果这个品牌,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连足意胸有成竹地规划着周窑村小杂果产业的发展。
记者点评
经过近年来的艰苦奋斗,周窑村人靠小杂果种植摘掉了“穷帽子”,奔上了致富路。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周窑村人有一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干事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不是伸着手要“鱼”,而是开动脑筋要“渔”,努力掌握致富主动权。周窑村成功脱贫,为全市乡村提供了典型样本。“周窑村实践”告诉世人,劳动者以朴实无华的奋斗精神,定能迎来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