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徐春浩
把时钟拨回到20年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王钦亭在河南理工大学办公楼前看到一副对联,上联写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他站在那儿沉思良久,直到把这句话深深地镌刻进自己的心房。
此后,王钦亭便一心一意耕耘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大于天”。
时光荏苒,王钦亭现已成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教授、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优秀力学教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此外,他还被河南理工大学聘为太行名师,并获得“徐芝伦杯”全国力学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河南理工大学“力行杯”讲课比赛一等奖、校级“示范教师”“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殊荣。
在教学实践中守望人生坐标
对待教学工作,王钦亭有着痴迷的“钻劲儿”和开拓精神。他认为,真理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要对后人负责。力学教学讲究科学性,没有反复的验证,没有各种条件下的数据一致性,难以建立起严密的理论体系。
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力学抽象概念,王钦亭经常动手制作教学器具,努力使抽象的力学原理变为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真实存在。多年来,他制作了大量教具,如压杆稳定模型、纸梁与纸结构模型……
为了寻觅书本上的力学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王钦亭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有一次,他随全家人去王屋山,在即将登顶的一间民房里,他突然发现一个石制的梁结构,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将石材的力学性能发挥到了极致,全梁并无钢筋。他顾不上游玩,立刻下山寻找主人请求打开房门研究石梁结构。当收集完教学材料,已经是17时了,连续两次往返山顶,他忙得连午饭都没顾上吃。
王钦亭热爱着自己的教学事业,执着是他的态度,认真是他的原则。对他来说,教育事业就是他守望的人生坐标。
在精心育人中绽放师德风采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精心育人、一丝不苟。”王钦亭说,“在育人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我的本性,累点儿心里也是幸福的!”
在王钦亭看来,上课仅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用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发展,与一个学校、专业、班级的风气相关。”因此,一旦发现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够时,作为任课教师的他就会想办法扭转风气。
投身教学20年来,王钦亭深切地体会到了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的深刻内涵。他的格言是“淡泊名利,笑对人生”。凭着锲而不舍、执着乐观的追求,在他的辛勤培育下,许多力学专业毕业生都成了和谐社会的优秀建设者。
“只有种下德的种子,才能绽放美的人生”。在王钦亭身上,体现的是关爱的情怀、师德的魅力。因为对学生精心、尽心、细心、耐心,王钦亭把教书育人的课堂当作人生理想的舞台,把奉献和付出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不倦追求中寻找生命真谛
“他把工作当成了生命,把加班加点当作一种快乐,是有名的‘拼命三郎’。”王钦亭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的确,王钦亭对每件事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完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生命书写着无怨无悔的奉献和担当。
工作六七年后,有一天王钦亭在电视上看到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专访,常香玉提出了“戏比天大”的理念,回想起当年刚上班时的情景、这么些年教书的经历,“和大师的感觉竟是一样的”。于是,“教大于天”的观念很快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王钦亭对事业的钟爱之情深深地感染着他身边的人。“他追求事业的执着精神令人钦佩。他经常超负荷工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他工作的同事深有感触。在王钦亭看来,生命的价值只有在他心爱的事业中才能体现,生活的意义只有在无私的奉献中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他病了需要尽快手术,还去找医生“讨价还价”,为的是把手术日期定在课程结束的第二天。父亲临终前的看护,病床前的柜子里有一半是他的教学用品。为父亲送终后,妻子心疼地看着瘦了的丈夫,他却平静地说:“我放不下学校的孩子们,正如父亲临终前放不下我一样,我很欣慰的是,没有落下一节课,教学效果也如从前。”
2015年4月,王钦亭被河南理工大学聘为太行名师,这是对他20年辛勤耕耘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敬业精神的高度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