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 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老百姓用得上4G、用得起4G、用更好的4G
项目带动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项目带动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作者:本报记者 曾琳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编者按 卫生事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我市卫生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的目标,以医改总揽卫生工作全局,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全面深化医疗改革,全力抓好医疗质量,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一项项事关焦作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接连出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使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快发展,全民健康、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为民生健康改革的优秀答卷!

  本报今日起推出我市卫生事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基础设施差、资源配置不合理一直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呢?

  “强化项目带动,着力改善基层就医‘硬环境’”。市卫计委主任宁继学一语中的。

  近年来,我市卫生部门以大手笔、大动作、大气魄的思路,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牢牢把握中央加大卫生等民生项目投入和全省扩大医疗资源建设的契机,紧密结合实际、找准卫生项目与上级政策的结合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申报和争取上级建设项目。积极与省卫生计生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建立了信息沟通渠道,保持经常性接触和紧密联系,做到勤汇报、多沟通,为争取项目打下良好基础。连年来,我市共计争取并实施了中央卫生建设项目687个,项目总投资10.8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21亿元,总建设规模52.74万平方米,在中央资金的带动下,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又自筹投入建设及装备资金17亿元,增建面积22.06万平方米,争取的卫生项目数量、资金、完成质量居全省前列。

  焦作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市级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市精神病医院、新区中医院、焦煤集团中央医院综合楼、温县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沁阳市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修武县人民医院整体拆建、博爱县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孟州市中医院整体迁建、马村区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等已投入或将投入使用;市二医院新区医院、市妇女儿童综合病房楼、武陟人民医院整体迁建、中站区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正在紧锣密鼓持续推进,县级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一大批中央投资卫生项目纷纷落地;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和农村120急救指挥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市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区域肿瘤防治中心、全市心脑血管防治中心、传染病医院搬迁项目等一批旨在完善卫生功能配置,提升服务能力的卫生建设项目正在着力谋划……

  市直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扩增,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在项目引进中,考虑到政府资金的难处,我市卫生部门没有坐等政府投资,而是一把手亲自抓,主动出击,跑项目,抓招商,筹资金。

  “每一个项目至少得经过一年以上的跟踪运作,谈判烦琐艰难。”回顾起两年来的招商经历,宁继学感慨万千。他欣喜地告诉记者,两年来,我市卫生部门引进了一大批高附加值、先进的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资金2.9亿元,这将极大地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再添强力引擎。

  其中投资1.7亿元的智慧医疗项目就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项目。该项目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开展远程医疗会诊试点,推进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发挥医疗卫生大数据优势,逐步实现全市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智慧医疗的便捷。

  为解决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市卫生部门通过商业运作,利用提供增值服务收入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实施了以“11456工程”为核心的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该项目概算投入1.7亿元,已列入市政府PPP项目库,第一期投入8000万元,目前正在实施。

  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我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与省、市平台进行对接,完成了21家医院的数据上传工作,并全面启动了居民健康卡信息采集和信息比对工作,采集信息300余万条,52万人信息具备制卡条件,完成制卡近40万张。目前,市二医院已实现了院内一卡通,20家县级以上医院运用了电子病历,我市各级医疗机构正在朝着“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阔步迈进。

  投资6000万元,与中山大学合作在焦作建立基因与干细胞研究中心项目,将推进分子诊断、精准医疗等先进医疗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极大提升我市的医疗技术水平。

  一大批卫生项目如雨后春笋在山阳大地拔地而起,有力夯实了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有效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就医环境。

  在沁阳市西万镇官庄屯村,记者走进投资10余万元,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标准卫生室,室内卫生整洁、宽敞明亮,开设的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值班室及其他辅助用房一应俱全,前来看病的村民进进出出。

  村医王启来对记者说:“俺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来这里看病的人也不比大医院少,一般的小病在村里就可以解决了,确实方便多了。”

  农村卫生、农民健康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我市卫生部门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公平、可及成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流,让人民群众共享卫生事业发展成果?

  多年来,我市卫生部门把解决好农民就医难、看病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为了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从2003年起,我市在改造26所省定中心卫生院、国债卫生院建设项目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一般卫生院建设项目,用3年时间完成了全市59所一般卫生院的改造。

  从2008年开始,中央实施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财政政策,我市紧紧抓住中央投资机遇,又争取了中央投资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79个、社区服务中心28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505个,建设规模达到17.87万平方米,总投资1.9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2亿元。同时,积极争取我省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投资项目,并推动市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又投入6000万元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200个,保证全市每一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仅2015年,我市共建成示范乡镇卫生院24个,标准化村卫生所81个。

  宁继学说:“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是距离农民最近的卫生服务点,真正把一般疾病解决在基层。”

  我市标准化农村卫生室建设遍地开花,农民群众就医环境逐步改善,“小病不出村”成为现实。

  通过持续实施项目建设,我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医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硬环境”的同时,我市还在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上下功夫,着力改善群众就医“软环境”。从2005年起,我市开始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从技术、设备和管理三方面进行全面扶持。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卫生支农工作开展以来,每年下乡诊疗门诊病人8000人次以上,诊治住院病人600人次以上,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手术100台次以上,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了骨科常见手术、耳穴压豆等技术,每年培训乡镇卫生院人员200余人次,接收进修人员100余人次。

  今年33岁的牛艳芬,2001年毕业于焦作卫生学校,带着青春的梦想和对卫生事业的满腔热情,来到了孟州市谷旦镇洪道村卫生室工作,成了一名乡村医生。

  虽然学历不高,但牛艳芬通过参加孟州市组织的乡村医生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如今,她已经是洪道村卫生室最年轻且能独当一面的村医了。“通过参加乡村医生培训,我获得了很多临床知识,获益匪浅。我要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永远干下去,真正做村民健康的守门人!”牛艳芬满怀信心地说。

  像牛艳芬一样,通过参加我市组织的乡村医生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村医有很多。

  多年来,我市全面实施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51111工程”“369人才工程”“522行动计划”“512人才工程”,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培养了更多优秀的技术型人才,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目前,已为县乡招聘本科生25人、专科生189人,合计214人,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定向生124人,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424人次,培训村卫生室人员近3000人次。目前,我市共有基层卫生从业人员221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028人。为农村打造一支合格的“健康守门人”队伍,我市已注册全科医师227人,组建了180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经过全科医生培训的有873人次,满足了“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

  医疗条件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如今,群众如果得了病,首先选择乡镇卫生院就医,一般不出乡镇就能治好病,实现了健康有人管、首诊在基层、小病在乡镇、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我们还将争取更多更好的建设项目,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项目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异的就医环境。”宁继学如是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