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实践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强手无敌
“泛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尤要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纪律和规矩
“顺风车”不可驶离出行本位
公 示
公 告
“沉默的礼金”
通 告
焦作市第四届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名单
“学生设计葬礼”为了更好把握人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设计葬礼”为了更好把握人生
□马 鸣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我们教育孩子时往往会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却提前为自己“策划”了一场葬礼。近日,在华师附中的“欧洲文化巡礼”选修课上,老师给学生布置下一道作业,题目为: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人世,在你的葬礼上,家人或朋友会如何回忆你?

  (据《南方都市报》)

  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兴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理解生命的需要。然而,在中国思想史上,人们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家长及老师都不注重“死亡教育”,大多数孩子都是在讳言生死的环境中长大。很多人忌讳谈论死亡问题,似乎避而不谈就可以远离死亡。很长时间以来,死亡话题成了教育禁区。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人置疑华师附中的老师给一群十几岁的中学生布置为自己“设计葬礼”的作业,让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思考生与死这样严肃的问题,合适吗?长久以来,国人对待死亡教育如同性教育一样,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人都免不了一死,如果能换个视角理解生与死的问题,不失为革新教育的创新之举。其实,这种置疑早已有了答案。死亡教育在国外早已是基础课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就包括“死亡和悲哀”等话题,为11岁的孩子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而美国也在部分小学开设了“死亡课”。很多经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与孩子讨论死亡问题,并让他们尝试着设计自己的应对方式。所以说,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破除迷信观念,让孩子直面死亡话题,让“死亡教育”回归到情感教育本位。

  其实,“死亡教育”非但不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还可以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死亡问题,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消极心理,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人生观。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生活,坚定我们乐观生活的信念。死亡,是神奇之谜,是我们不能不猜而又永远猜不透的千古之谜,所有人都应该从心灵哲学的角度对死亡现象进行解读。从文化角度讲,死亡是一个多维度现象,涉及哲学、心理学、宗教、历史等层面,而当死亡上升到哲学高度,又融合了多派观点和多学科的思想,将死亡对生者的吸引力、诱惑力进行深层次探索。所以,认识死亡是每个珍视生活的人都不该回避的严肃话题。

  “哈姆雷特之问”不仅困惑着莎士比亚,也是所有人类的千古之惑,如何理解人生、规划人生、把握人生或许是无解的,但只要人们不断思考、探索就能接近真理,让生命灿烂多彩。新常态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我们开了个好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