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前不久在重庆才办完婚礼的新郎裴同学邀请4位未参加婚礼又漏送礼金的大学同学聚餐。在饭店包房内,大家都比较严肃,没有平时聚会时的亲近感。4位同学很快送上了礼金,其中2人送完就走了,剩下的人很沉默。有学者表示,人际关系中,“沉默的礼金”确实会让彼此间的交往陷入尴尬。一般来说,漏送者都会找机会补上,裴同学显然是担心漏送者一忘到底,采取“二道客”方式强势收礼金,这样的做法是用一种尴尬赶走另一种尴尬,剩下的仍然是尴尬的人际关系。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西南科大新闻系刘琪:朋友漏送礼金,有心人自会找机会补上,“二道客”实在是多此一举。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但“礼”不仅指礼品、礼金等,更是朋友间真诚的感情。但是,现在很多人只看重钱,裴同学自己不真诚还埋怨朋友漏送了礼金,真不应该!少计较、多包容,朋友间的友谊之路才能走得长远。
@吝时工:“沉默的礼金”让人感到格外沉重和压抑。裴同学将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礼金混合在一起很不明智,纯洁的友谊是不能靠金钱来维系的。
@文一森:同学之间礼尚往来,能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最尴尬的晚餐”将正常的人情关系物质化了,只会起到负面效果。同学之间的关系只有回归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才能把大家从以金钱论感情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千万别叫高尔慧:礼金是对新人的祝福,当然是随心就好。给了礼金是人情,没给礼金也并非无情。近年来,有关礼金话题的新闻越来越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凡事与钱挂上钩,味道就变了!
@陈选斌1402: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什么场合送多少礼金、怎么送,这里面都是学问,稍不留意就会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
@身负箭矢的狼:结婚收礼金本无可厚非,礼尚往来,约定俗成,这是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我觉得,那些送了礼金就走的人心胸有些狭窄。
@工程师-作家-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君子之交淡如水,逼人送礼变了味;礼尚往来讲自愿,何必为难老同学;他不来你可不往,同学情谊依旧在;如此生硬要礼金,同学或成陌路人。
【下期话题】
公车改革始破冰
12月20日前,我市市级党政机关公车制度改革后被取消的车辆全部封存停驶,公车改革补贴从车辆封存当月开始发放。取消一般公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普通公务出行通过社会化提供,其实质就是通过市场购买服务,从源头上改变公车由财政供养和实物供给的制度,实现由“养人养车”向“买服务”转变。今年年底前,全省要基本完成党政机关公车制度改革,并用1~2年时间,全面完成非参公事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车制度改革。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