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的纷纷“下乡”,农村电商成为一片新的市场“蓝海”。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产品电子商务无疑给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短板往往在于加工和市场销售,急需借助电子商务这个平台推出去。正因为如此,有人把“互联网+农业”称为“一段亲密的乡村之恋”。
作为新生事物,农产品电商必然也会有“成长的烦恼”。比如,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对电子商务感兴趣,但掌握流程、技术操作是一大难题。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的引导和推广力度,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带动农业电子商务全面发展,仍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电商,不只在于农民的购物需求,更在于农民的销售需求。毕竟,农村不仅是农村电商的需求产业链下游,也是最原始的供应产业链上游,并由此构建成一种双向的商业供需模式。当前大电商平台做农村电商,所需的供应链链条太长,不容易下沉,这就需要有本地化电商及服务平台与其对接。要在农村电商的这片“蓝海”扬帆远航,既需要通过网络把东西卖到外地去,也需要一个能够着眼本地解决当地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再分配的平台,解决本地化销售的问题。所以,如何成为电商巨头无法下沉的供应及需求链补充,成为大象脚下起舞的蚂蚁,将是培育本土电商的一个方向。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近来诞生了武陟县“农淘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电商平台。按照“农淘乐”项目负责人刘永梅的说法,“农淘乐”要做的就是让村民准备出手的十头猪很快能就近找到买主,能够足不出村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商品。此外,还要让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兼具助农取款、农资配送等多种功能。也就是说,“农淘乐”所扮演的是一个为四邻八乡各种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供应源和嫁接者的角色。
农村商业发展潜力巨大,引来各大电商平台竞相追逐。无论电商采取何种渠道下沉到农村,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比如在县域电商领域打造村村通,全方位启动助农取款、网上商城、物流配送、机票、火车票、电视费、电费、手机充值等便民公共服务网点,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而这些无疑会让农村商业生态变得更为丰富,也能让农民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