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张昺其忠义刚烈,令后人肃然起敬。目前在全国建有6个祠堂,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前往祭拜。身为后人,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12月13日,我市十余名张姓市民前往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岭上村寻根问祖,张昺二十一世孙张世杰祭拜后感慨地说。
在博爱县月山镇皂角树村和中站区的北朱村、南朱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张,他们都是明朝仗节不屈的礼部尚书张昺的后裔,在这些村里均建有张昺祠,皂角树村、北朱村还建有张昺墓。
在路上,皂角树村党支部书记张本俭向记者介绍了张昺的情况。该村87岁的张明德家中珍藏着修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张氏家谱》。《张氏家谱》中记载,村里姓张的村民,是明建文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开始是张锐一人,后来越发展越多,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张锐是张昺的三儿子。
张昺(1358年至1399年),为彪炳史册的明初重臣,故二十四史之《明史》为其立传,记其生平业绩。张昺居工部右侍郎时,掌管国家工程建设、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及交通驿道建设等诸多重任,多有建树,政绩颇丰,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作出了很大贡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为了控制诸藩王的势力,开始削藩。十一月,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北平行省最高行政长官),受密旨监视燕王皇叔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张昺等人部署兵力想捉拿燕王,结果因人告密事败,反被燕王捉拿。燕王劝其投降,张昺断然曰:“宁可断头死,莫作易主臣。”仗节不屈,以身殉职。
建文帝表其赤心奉国,忠贞不贰,赠礼部尚书,谥“贞毅”。明成祖朱棣叹羡张昺之忠,敕封其为都城隍,立庙祭奠。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明仁宗颁诏为张昺等人平反。正统年间(1436年至1449年),明英宗嘉其刚直强悍,威武不屈,堪为表率,赠兵部尚书,褒其忠义节烈,至大至刚,谥“忠烈”。
永乐帝继位后,鉴于怀庆和河北山东等地死人太多就进行大规模移民,这些移民都是山西人,集中在洪洞县大槐树下。在这些移民中,就有张昺后人。张昺大儿子张钜、二儿子张钟、三儿子张锐移民河内南朱村、北朱村和西吴村,四儿、五儿留在山西。张锐带了一颗皂角树,栽到西吴村中岳庙门前作为纪念。这颗皂角树越长越大,枝荫并茂,而张氏也子孙满堂,人们就把西吴村改称皂角树村。
在岭上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保法接待了来自焦作的张昺后裔,带领大家参观了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张昺祠和张昺故里碑等。张保法说,在泽州县高都镇北上矿村和北义城镇董黄石村也有张昺祠。
张昺以身殉国,气壮山河,慷慨激烈,百世流芳,万代敬仰。张昺作为历史名人,他铮铮铁骨,忠贞不贰,舍身殉国的忠烈壮举,永远是后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