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吴 雨
走过30多年高速增长历程的中国经济来到一个关键节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眼下,依托创新驱动,政策全方位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初见成效,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经济增长老动力平稳转换,新动力不断涌现,中国正在转型升级的艰难路程中奋勇前行。
新兴产业“梦想照进现实”
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摄像平台、微联智能家居……在浙江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高新科技产品纷纷亮相。
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变的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推动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移动智网、工业互联网等新热点、新经济应运而生。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上市互联网企业营业收入合计3204亿元,同比增长46.5%,持续保持45%以上,远高于同期GDP、基础电信业收入增速。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10强中,中国占4席。
互联网产业的“春光明媚”是时下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在国家多种政策激励下,创新如潮水汹涌而来,影响着产业变革,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除政策支撑之外,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是企业主体的发力。“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企业正在通过创新成为引领者。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说,一方面,内需不断向中高端持续升级,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研发设计、升级品牌和服务、提升价值链等途径,进而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空间。
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的注入,正在让许多传统企业找到发展新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融入传统制造业,大幅提高效率、创新模式、变革生产方式,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据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全年劳动生产率增速均已完成“十二五”设定目标,主要行业的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8%,比2010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预计到今年年底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绝大部分指标都可以完成。
当然,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针对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苗圩表示,将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发展趋势,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特别要加强引导和培育、扶植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速度。
释放潜力“打赢攻坚战”
“在中国经济正在适应新常态的阶段中,重要的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国政府有关‘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建议中提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行动方案,表明中国正在朝正确的方向努力。”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
转型升级最大的驱动力来自于创新,而中国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潜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突破式创新与经济增长》显示,中国在3D打印、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三项前沿技术的专利申请方面表现抢眼。报告认为,在这三项有潜力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沿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是唯一接近先进工业化国家的新兴中等收入国家。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多个尖端技术的专利申请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成为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幅最大的国家,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已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创新的重视达到空前的高度。
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创新这一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必将引领中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引领经济进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