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某些事情上,我变得越来越好歹不分了。
去某朋友家做客,他为我沏茶。
“这是我特意为你留的普洱,5000元钱一斤呢。”他说。
“哦。”我纳闷,“只有我来你才喝吗?你平常不舍得喝吗?我一年才来几次?不怕放坏了吗?”看他尴尬的脸色,我再火上浇油,“既然是为我特意留的,我一会儿就拿走好了。”
有朋友来郑州,到我的单位看我:“特意过来看看你。”
我看着他手中的纸袋子:“是在黄河迎宾馆开会吧?”
“对。”
“那就不是特意,是顺便。”
“顺便特意。”
“顺便就是顺便,特意就是特意。”我说,“没有顺便特意。”
是的,在我的意识里就是这样:顺便就是顺便,特意就是特意。没有顺便特意。什么是特意?特意就是纯粹,就是专程,就是没有杂色,就是一条道走到底,就是此时,此事,为此而来,再无其他。
但是,这样的时刻是多么少啊,貌似特意的不特意的又有多么多啊!多到连对特意如此敏感的我,不小心也会差点儿落到别人挖出的特意陷阱中去。
那次,我去看一个朋友,正赶上他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饭局,那个人我也认识,只是不太相熟,他便硬拉着我参加了。在宴席上坐定之后,他有意替我在寿星面前圆场:“乔叶听说今天是你的生日,特意过来……”
这个情境下,按常规我应该附和他的好意,最起码也用沉默来圆场。但我非常任性地不想。沉吟片刻,我终于开口了。
“我不是特意。是凑巧。”我说。
一桌人都看着我。
“你看你,特意就是特意嘛,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好心的朋友顿时尴尬。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可我真的不是特意。”我说。
全桌人大笑。
“你看看你,哪有你这种人,给你搭好了架子你都不上。”朋友感叹。
“无功不受禄。”我说。
就是这样。在我的字典里,特意这个词,不能受别的任何污染。特意就是特意,不是别的。我当然明白这种特意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客气,是要格外表达某种尊重。但是,用语言的帽子扣在并不符实的行为上,这种特意在本质上就更像是一种情感高压,甚至近似于诈欺。我不能容忍这种诈欺,也不能顺从自己支持这种诈欺。
因此,很抱歉,我要特意说:我实在不喜欢这种特意,请不要给我这种特意。对于这种特意,我不能接受。请不要把这种特意,浪费在我的身上。如果一定要对我这样的刁钻之徒用这个词,请用得珍重,诚实。否则除了显示出自己的油滑和世故之外,没有任何效用。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种特意:不说,只做。正如一个很久没有谋面的朋友,那天相约吃饭,临别之时,他从包里掏出一本书给我,只因很久以前的一次聊天中,我曾经说过在找这本书。给我的时候,他只说了两个字:“看吧。”他没有说:“这是特意给你带的书!”亦正如最疼惜我的乡下姨妈,我每次去看她,她都会给我冲上满满一碗鸡蛋茶,每次放的鸡蛋都是4个。她也只是说两个字:“喝吧。”她从不说:“这是特意给你打的4个鸡蛋!”
但我知道,他们都是特意。真正的特意。而且,因为他们的沉默,他们的特意就更显得醇厚,如陈年的原浆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