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北环路一个早市上忙碌的人群熙熙攘攘,商贩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意。一位中年男子在市场的空地上摆起了摊子,摊子后边扯起了印有“家传秘方五毒追风药酒”字样的宣传布,上面写着主治的病症有: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18种。
“你这药是用来喝的吗?”有人上前询问。“不是,我这药擦擦就能见效。”就在这位中年男子开张的时候,几名卫生监督人员上前将他逮了个正着:“请问,你有行医资格证吗?”这名男子支吾着说不出一句话。
这是近日我市卫生执法部门打击非法行医的一个场景。
“妇科、儿科”“包治百病”“老中医”……这样的字眼许多人在街头非法张贴的小广告上都看到过,但广告的背后往往是非法行医。
什么是非法行医?非法行医都有哪些危害?所谓非法行医,是指未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未经注册,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这些非法行医者无证照、无技术,有的从未接受过专业知识学习,连起码的医疗设备、消毒设备都没有,却提供打针、输液、配药甚至接生等服务,这样极有可能造成医疗事故或医源性传染病,从而危害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和权益。
市卫计委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科科长王有进告诉记者,拿市场上的游医来说,他们的医疗器械根本做不到消毒,他们对病人的身体状况不了解,也不清楚病人是否患有血液病等疾病。一些游医拔牙导致病人传染上丙肝、乙肝、艾滋病等疾病,甚至造成病人死亡的事例也并不鲜见。
此外,患者在非法行医场所看病时,极易造成误诊、漏诊、错治,延误或加重患者的病情。病情危急时因缺乏急救设备和能力往往危及患者生命。市卫计委在查处过程中,发现一些黑诊所使用来源不明假劣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既无国家批准文号又无质量安全保证,危害极大。
在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或激素,对患者身体造成很多副作用,造成不良后果;就医环境恶劣,不具备消毒设施,不按操作规程,极易造成交叉感染、疾病传播;无正规票据和医疗文书,患者遭受损失后难以依法维权;乱丢医疗废物,使用过的针头、输液器等医疗废物没有经过消毒、灭菌等专业处理而随意丢弃……这些都是非法行医造成的恶果。
“原本几十元就能看好的病,在黑诊所竟花了1万多元还没看好。不仅浪费金钱,还耽误了病情。”患者王女士说起非法行医对自己造成的危害,恨得咬牙切齿。
非法行医有这么大的危害,我市都做了哪些工作?近年来,市卫计委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就医环境和就医安全问题,持续不断地加大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和打击非法行医的力度,先后在全市多次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的“亮剑行动”“六月风暴”“八月风暴”“四季严打”“百日会战”等整顿医疗秩序的专项行动。“通过近年来规范整顿和强力打击,有效维护了我市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改善了群众的就医环境,促进了就医安全。使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平公正、安全有序就医环境的同时,切切实实感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市卫计委主任宁继学说。
有数据为证。仅今年8月份我市开展的“打击非法行医——秋风行动”中,就取缔无证诊所32家,截至目前,市卫计委共检查了医疗机构2219家次,限期整改203户次,行政处罚57家,取缔无证诊所64家。
有事实为证。我市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来到城区一居民院子,走进屋子,看到屋外间摆着一个药柜、一个诊台、一张长椅,长椅上坐着一名正在输液的患者。经检查,这所藏匿于民居的黑诊所,提供不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为患者看病的“医生”也没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执法人员当场对该诊所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张贴了取缔非法行医公告并清除了非法行医标识,这家黑诊所被现场取缔。
为确保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市、县两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督查组,制订专项行动方案,深入暗访,建立台账,对全市11个县市区进行暗访督查,建立了无证行医“黑名单”,定期曝光,并实施了联动执法制度、暗访督查制度、警示约谈制度、公示曝光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另外,我市卫生部门同公安局、食药监管局等6部门成立了联合执法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市县集中开展了10余次联合执法活动,使我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净化了医疗市场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就医安全。
“对有案不查、有案不立、有案不移、以罚代管、以罚代刑,以及工作不实、措施不力、作风漂浮、消极懈怠的卫生监督机构和监督执法人员,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并进行通报、集中约谈或公开曝光。”这是今年9月30日,我市“亮剑行动”联动执法启动仪式上,市卫计委副主任程中华对参与专项行动的人员提出的要求。
此次行动开展以来,解放区以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和流动人口聚集地等场所为重点,严厉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黑诊所”,并将专项行动期间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下大力气,坚决查处。武陟县则主要针对非法行医人员的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既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又无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城镇个体诊所,坚决予以取缔;对有助理执业医师证件,但不符合城镇个体医生开办条件的诊所,积极推荐到合法医疗机构,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从事执业活动;对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件,协调到户籍所在地的乡村进行执业。目前,已疏散到有关医疗机构的有25人,到农村卫生室工作的有6人,为他们指出了合法经营、从医行业之路。通过以上措施,取缔非法行医21家。
在重拳出击整治医疗市场秩序的同时,我市卫生部门还联合公安、工商等十部门开展打击代孕专项行动,成立全市打击代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6月至12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代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非法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中介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净化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环境,维护了正常的生育秩序。
打击非法行医行动一直在持续。然而让人不解的是,非法行医行为却打而不绝。打击非法行医为何如此难?
“非法行医的手段越来越隐蔽。”程中华说,首先不少黑诊所藏身于居民楼群、城乡接合部或是偏远村镇。如果不是群众举报,仅靠卫生监督人员的巡查,根本发现不了。就算你今天查了,明天他又换个地方开,这也是非法行医打而不绝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黑诊所有市场需求和空间,在一些城乡接合部和偏远的乡镇,非法行医者利用群众不辨真假诊所、有病乱投医的心理,满足了这部分群众的需求。
在一次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当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查处第一家非法行医者时,已有市民偷偷给远在10多米远的第二家非法行医者通风报信。执法人员发现,给非法行医者“捧场”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一些人上了岁数,身体渐渐不如以前,经常这儿痛那儿痛的,去路边看病在他们看来非常便宜和方便,加之非法行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惯于使用心理暗示,这些老年人就觉得好像很有疗效一样。
非法行医活动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如何有效解决?
为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技术精湛、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市卫计委把行风整顿和医疗市场整顿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依法监督、文明执法”理念,以服务促整顿,通过开展百案评比、技能比武、专项培训等多种活动形式,培训监督员491人次、医务人员720人次,依法行政专项培训、卫生监督管理干部、专业型人才、县级卫生监督复合型人才59人次,在参加全省千案评比活动中,我市选送的案卷荣获一等奖和优秀奖各一个,有效提高了我市卫生监督的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卫生法制观念和依法执业意识,使大家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执法能力更加娴熟、高效,为深入开展医疗服务市场整顿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坚持稽查方面,市卫计委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监督稽查考核指标,并将行风建设内容纳入卫生监督稽查范围,每半年对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一次全面稽查,还不定期开展着装风纪、执法行为和工作纪律等专项稽查,加强对卫生执监督法行为的内部制约。今年,还在全市开展“亮剑行动”专项督查工作,对执法不严、有案不查、应移不移等“懒政怠政”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效能,树立卫生监督形象和权威,保证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要想扼住非法行医的“喉咙”,就要对它身后的庞大人群加强非法行医知识的宣传教育。近年来,我市卫生部门开展了各种打击非法行医知识的宣传活动,向社会公布了市、县、区非法行医投诉举报电话,在新闻媒体刊发报道20余篇,并曝光了一批顽固黑诊所。在今年5月份开展的“打击非法行医、护卫群众健康”宣传月活动中,我市卫生部门制作宣传展板13块,发放画册2000多册、宣传材料10550份。沁阳市还以卫生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等形式,强化卫生法律法规宣传,使打击非法行医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千万不能相信街头那些游医、假医,他们真是害人。”解放区焦南街道站东社区居民冯素梅的一席话,切实让记者感受到了我市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知识宣传活动真正取得了实效。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普及了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倡导了群众安全就医观念,增强了人民群众打假防假意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使无证行医行为丧失了生存的土壤,达到了治本的目的。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