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5日,笔者从河南省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检查反馈会上获悉,山阳区在此次检查中获得94.5分,以全省第四名、全市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近年来,该区以实施“教育名区”战略为契机,以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改善办学条件、均衡教育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均衡优秀师资配置、强力推进布局调整、全面实施多元评价,努力彰显山阳区教育特色。
优先保障,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区始终坚持优先制订教育发展规划、优先保证教育经费、优先安排部署教育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待遇的“四优先”原则,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教育规划、资源配置等工作;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定期对义务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单列并及时足额拨付,2011~2014年财政累计拨款达6.41亿元;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奖励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近5年累计奖励资金达331.75万元。
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办学水平均衡化。该区积极探索“强弱结合,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努力促进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同步提升;通过布局调整,共撤并中小学15所;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发展机制,将4所农村学校与4所优质城区学校结为联盟,最大限度地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施集团化办学,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重组。2013年,该区将万方学校小学部和光亚学校分别并入焦东路小学和解东一小,盘活小学教育资源1980个;今年7月份,将新城学校和北环路小学纳入原东环路小学,成立了东环小学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内优势互补。
集约投入,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该区以“集约投入,均衡优质,惠及群众”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集约效应,促进办学条件逐年稳步改善。2010年以来,该区累计投入8780万元,对17所中小学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和扩建;投入1016万元,对10所学校的运动场地进行了改造。为适应城区东移南扩的发展趋势,该区先后投资8100万元,新建了光明中学和新城学校,有效满足了新城区适龄子女的上学需求。目前,该区初中和小学生人均建筑面积、教辅用房配置、图书、教学仪器、体音美器材分别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班班通”覆盖率达100%。
多轮驱动,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升。该区建立了全员培训机制,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名师培育工程等,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近3年来,该区累计培训教师13897人次,培训骨干教师300余人次;通过开展工作交流会、高效课堂主题研讨会、校长沙龙等活动,为学校间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和教师交流搭建了平台;通过定期开展“送课下乡、带课进校、结对发展大讲堂”等教学活动,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课堂展示与理念传送活动,加强城乡教师间的交流学习,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真正实现城乡结对学校同步发展。
阳光公平,让学生享受均等教育机会。该区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大力开展廉洁招生,严格执行“免试、划片、相对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和中招分配生制度,确保所有孩子享有均等、公平的教育机会;学校实行阳光编班,通过电脑派位、现场公示等实现班级生源均衡,依托家长委员会全面监督学校各项招生工作;统筹安排进城务工子女就学,与城区学生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管理;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管理监测机制,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并在国家惠民政策、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目前,该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
深化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该区完善教育质量奖实施方案,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推动课堂效率和教育质量逐步提升;通过开展专家引领、教学开放日、教学节赛课等活动,帮助和引导广大教师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效率全面提升;积极开展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初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良好局面。同时,该区积极改革中小学生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该区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区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张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