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一年一小变,两年大不同。武陟县谢旗营镇陈小段村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都说党的政策好、基层干部好。
多年来,陈小段村的500余户、2100位村民守着1800亩耕地生活,到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300元。2014年,该村被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2015年又被确定为武陟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在扶贫开发政策的支持下,该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利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资金76万元、“一事一议”资金11.9万元、群众集资8万元,对村内4750米长的街道进行了硬化;自筹资金34.4万元,新挖了5000米长的排水沟;投资1.6万元购买1000余株树木,对村内4条主要街道两侧进行了绿化;投资1.2万元铺设路沿石1200米;投资1200元修理、安装路灯170个;利用文化体育部门的项目资金11.6万元建成文化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按照“五个统一”标准,投资5万元整修村委会大院,改善了办公环境……
陈小段村着力探索富民强村的发展道路。近年来,谢旗营镇围绕打造豫北最大的苗木基地的工作目标,培育出了多个颇具规模的苗木种植专业村。结合镇党委、镇政府的工作思路,陈小段村的全体村民达成了如下共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扩大苗木种植面积,为群众拓宽致富门路。
为引导、鼓励村民种植苗木,该村两委会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种植大户外出学习,实行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对集中种植苗木超过50亩的农户,每亩补助100元钱。此外,该村还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前来授课,引进法桐、玉兰、银杏等20余种名特优树种,扶持15户种植大户当示范,带动全体村民种植苗木1200亩,占全村耕地的67%。2014年,全村苗木种植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在陈小段村,无论是项目实施,还是资金使用,都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全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合理使用的同时,有力地调动了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该村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每周都组织村民学习国家涉农政策、农技知识;建设文化书屋,购买农业技术类书籍5000余册,每天定时开放;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多种评选活动,在全体村民中营造了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千难万难,干部带头就不难。陈小段村之所以能够发生巨大变化,是因为村两委会班子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该村两委会成员遵循一个原则:把自己当成群众的“孺子牛”、富民强村的带头人,处事公正,务实为民,多为群众办实事。近年来,该村两委会成员共为村里统筹、整合各类资金200多万元,实施了修路、打井等10多项惠民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精打细算:铺设路沿石,村干部自己动手,每米节省4元钱,1200米共节省了4800元钱;挖排水沟,村干部自己干,每米节省15元钱,5000米节省了7.5万元……
记者点评: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各地纷纷出台措施,从人、财、物等方面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陈小段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一条成功经验。他们熟悉村情民情,能够为上级决策提供最准确的信息,制订的扶贫方案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由此可见,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充分发挥村两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