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当前流行的网络订餐交易作出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然而,法律实施近3个月,各地仍频现无证、无店的“黑窝点”借网络平台经营外卖送餐现象。
(据12月24日《北京晨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业推出APP,将传统服务业与电子商务挂钩,实现“互联网+”的融合。目前,餐饮类触网的势头迅猛,其中尤以快餐外卖为主,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大网络平台祭出各种优惠政策,给消费者和商家发放补贴,以吸引人气和流量。在白热化竞争格局下,部分网络平台为了扩张市场,拼抢资源,对商家疏于资格审核,部分资质不全的餐饮店,也能够顺利签约,造成市场混乱,埋下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不仅波及面广,而且后果严重,会给社会和消费者造成巨大损失。其中,餐饮业与消费者联系更为直接、密切,出问题的概率也相对较高,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因此,相关法律规定,餐饮从业者必须办理相关手续,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资格,具备卫生标准条件,才能够从事餐饮业。
可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实施近3个月,行业乱象并未消除,部分网络平台置法律规定于不顾,未能依法严格审查商家资质,甚至在明知商家未取得许可证的情况下,依然违规与其签约,开通网络订餐服务,没有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没有替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的关口。
网上订餐只是快餐外卖经营模式的进化,终究还是为消费者服务,网络化并不代表完全虚拟,可以游离于监管之外,依然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外卖送餐服务面对大众消费,又是饮食行业,涉及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其安全性要放在首位。相关部门不能因其藏身在网络,就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相反更要加强监管力度,督促网络平台规范管理签约商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莫让无证、无店的“黑窝点”毁了该行业。
网上订餐服务方兴未艾,其凭借方便快捷的优势,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但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因此,网上订餐服务不能成为法外之地,制定和落实行业规范势在必行。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尤其是餐饮行业,只有保证质量安全,才能借助“互联网+”的东风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