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基础设施差是制约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为此,该区着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整合各部门资金,着力解决贫困村的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脱贫的基础更加扎实。
龙翔街道赵庄村是个山区村,也是有名的穷村。全村有175户500多口人,分散在9个自然村。由于过去道路窄、没水吃、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辛。摘掉穷帽子,必须优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中站区整合财政、交通、水利、扶贫等部门资金,从改善该村基础设施抓起,打深井、敷设管网,使家家吃上了自来水;修了一条长5.6公里的水泥路,与我市旅游大通道焦青路连在了一起,新修的15公里长的乡村路把9个自然村串到了一块。
路通了、水通了,村里又利用科技扶贫资金,每户一策,积极引导群众种小杂果、油用牡丹等近3000亩,绿化荒山荒坡5000亩,还在路边开办“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许多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这里的休闲农庄和满山的风景,成了食客享口福和市民放飞心情的好去处。不久前,在赵庄村的葫芦寺,一群来自北京的画家还带着学生们来此临摹写生。
修好了通向富裕的路,村民们种的核桃、柿子、桃、杏、梨和五谷杂粮,不用下山就被四面八方来的游客买走了,还卖了个好价钱。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理军说:“俺村高窑河组的连迎西种了4亩核桃树,收入大幅增加,今年还翻盖了新房。全村有120口人实现了脱贫。”
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扶贫“造血”能力,也是中站区精准扶贫的一大法宝。
中站区根据山区村的特点,把农业综合开发、“雨露培训”计划和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推动扶贫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换。
近年来,该区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大力实施增收项目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该区桑园村、周窑村等山区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林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新发展优质农产品上千亩。一批集垂钓、游泳、酒店接待为主的休闲度假村开始营业。依拖许河村、焦青旅游通道、龙泉山庄、栗井生态园、红砂岭的餐饮服务区初具规模,形成了“农家乐”餐饮服务带。产业扶贫使一大批贫困人口走上了致富路。
记者点评:实施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思路的战略举措。中站区实行扶贫到村、工作到户,吃透村情、摸清户情,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对贫下药、对贫出法的举措,真正帮贫困户走出了贫困,摆脱了贫穷。该区的实践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