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办公室的写字台上,端放着一方书镇。它,长不及一尺,宽不足二寸。我拥有这方书镇已有七八年了,闲暇时常常拿来把玩。它是由透明的有机玻璃内镶嵌一片薄薄的金箔做成的,外观、造型并无奇异之处。但是,金箔上铭刻的一段文字却深含哲理,耐人寻味,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咀嚼、去品味、去参悟。
“留余”: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书镇是几年前去参观康百万庄园时,在巩义的一位大学同学赠送的。在康百万庄园主宅过厅内,悬挂着一块黄杨木制作、形如旗子的留余匾。留余匾是中华名匾之一,也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书镇上的文字便是留余匾的匾文。
“留余”既是由明清至民国,康氏家族经营事业的思想精髓,也是康家代代相传的治家法宝。在“留余”思想的影响下,康氏家族始终秉承了对上对下,为人处事都留有余地的处世哲学。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亡西安,回銮北京,经过康店时,康家出资一百万两银子建行宫、架浮桥、修御道,又向清廷捐赠白银一百万两,因此被慈禧封赐“康百万”。康家还经常仗义疏财,为修筑黄河大堤、建学校、赈济灾民而慷慨解囊。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康家却凭借“留余”这一治家法宝整整繁荣兴盛了12代、400多年,横跨明、清、民国三朝,富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行千里不食别家草,人行千里尽吃康家粮”的地步。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即让巧于自然、让禄于国家、让利于百姓、让福于后代,它蕴含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智慧,从自然、国家、社会、后人等层面诠释了明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准则。“留余”,说白了就是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余地。其含义丰富深广,已经远远超越了为政、经商秘籍的境界,成为一种文化和处世哲学。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留余”文化源远流长。《易经》中就有“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的论述。曾国藩曾经说过:“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菜根谭》也讲:“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变。”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留下了“一生犹欠诗书债,万事终须留有余”的著名诗句。莫言先生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欠;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留余”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的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古人主张不能竭泽而渔,穷寇莫追,今天人们常说的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都是“留余”文化的具体反映!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留余”是一种辩证的哲学。弦绷得过紧易断,土堆得越高越容易坍塌,坑掘得越深越容易塌陷,饭吃得过饱容易伤胃,乐极生悲,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讲个度,这个度,便是“留余”。
“留余”思想渗透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定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能过高、过远、过大,否则便无法实现,这样的计划便会毫无意义;写文章要留有余地,不能写得过白、过直、过满,要给读者留有想象、思考、回味的余地,否则,读这样的文章便会如同嚼蜡;画画要留有足够的空白,不能将一张白纸画满,否则,再好的画也没有美感可言;喝酒要留有余地,否则会酩酊大醉,烂醉如泥;吃饭要留有余地,吃七八成饱正好,益于健康长寿,胡吃海塞,吃得脑满肠肥,离生病也就不远了;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说得太大、太满,否则,便没有退路,将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让人觉得不可信、不可靠;开车、走路要留有余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否则会将路堵死;对竞争对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人逼到死胡同,否则会陷于你死我活的绝境……
“留余”思想深刻而不深奥,道理浅显,做起来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讲一点留余,便会少一些“月光族”和“房奴”“车奴”“卡奴”的出现;为政者多一点“留余”,便会放眼长远、放眼未来,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商场上多一点“留余”,想想天底下的钱累死也挣不完,挣太多的钱累死也花不完,便会少些尔虞我诈、弄虚作假,多些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时代在变,世事在变,“留余”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中传承着,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留余”,简单的两个字,涵盖了丰厚、博大、精深的内涵,充满了人生的智慧,真的需要用心去读,用一生的时间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