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国家发改委29日联合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提出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分类实施监管和分类定责考核。分类改革大幕开启,国有企业乃至国资系统将迎来哪些改变?
改变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局面将打破
文件关于分类推进改革一节的部分内容,短短411个字中,5次提到“多元化”“参股”,清晰表明新一轮改革中,股权多元化将是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曾经广受诟病的“一股独大”局面将有望由此改变。
记者注意到,即便是明确要求独资的公益类国企,文件也提出,公益类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
改变二:充分竞争领域“国有”色彩将淡化
文件明确,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支持和鼓励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优化国有资本投向,推动国有产权流转,及时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整体上市”“股权多元化”“国有产权流转”……从文件用词和释放的信号看,未来在充分竞争领域,国有企业将更多以公众公司、多方参股的形式存在,“国有”色彩将逐步淡化,更多强调市场运作和市场竞争,过往依靠政府政策扶持甚至补贴的方式将会逐渐退出。
改变三:公益类国企监管考核更尊重社会公众意见
“对公益类国有企业,要把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重要监管内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
“对公益类国有企业,重点考核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服务水平、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根据企业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考核经营业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考核中要引入社会评价。”
此番改革提出要分类实施监管和分类定责考核,而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文件更是明确“接受社会监督”“引入社会评价”,这意味着国企尤其是公益类国企监管、考核未来将更多尊重社会公众评价。
改变四:充分竞争类企业重点考核“赚钱”能力
文件提出,对商业类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责任使命,兼顾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性质,明确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要求,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
其中,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重点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这意味着充分竞争领域国企考核将更加注重竞争力、盈利等“赚钱”能力指标。
改变五:监管之手“缩长度”企业拥更多自主权
文件明确,对商业类国有企业要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资本回报、规范国有资本运作、维护国有资本安全。文件明确“监管之手”可及之处是“集团公司”。
文件还强调,要落实和维护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利,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文件明确了未来企业董事会、经理层权责,企业在经营方面将拥有更多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