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6版:礼赞2015——2016元旦特刊·怀川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录时代的骄子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2016年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录时代的骄子
——本报《怀川人物》版相关栏目2015年采写札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怀川人物》我每一期都看,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深深地感动、由衷地敬佩,他们是社会的栋梁,是时代的骄子,是焦作的骄傲。”

  “怀川因他们而精彩,山阳因他们而美丽,焦作因他们而自豪……你们可要把这个栏目办好,多宣传这些‘大写的焦作人’。”

  本报《怀川人物》版设立3年多来,《天南地北焦作人》和《怀川大地竞风流》两个栏目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栏目记者也听到了越来越多肯定与期盼的话语。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怀川人物》版继续以展现怀川骄子的时代风采为己任,追寻他们的足迹,讲述他们的故事,赞美怀川人,激励家乡人,启迪后来者。

  讲述怀川人的精彩故事

  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是第一位的。记录今天的人物,就是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2015年的怀川大地,在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新人新事。选择那些最具正能量、最具影响力、最具典型性的人,将他们的故事呈现给读者,就成为《怀川人物》版记者的工作目标。

  2015年12月15日本报11版《酒店餐饮界的理想主义者》一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怀川人的精彩故事。

  兰州牛肉拉面名扬天下,享有“中华第一面”的美誉,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和“十大面食”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兰州牛肉拉面竟源于我市博爱县小车牛肉老汤面。揭开这一被尘封200多年的历史,讲述这一焦作餐饮文化史上的传奇故事,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兰州牛肉拉面名声太大,当这一被湮没已久的历史内幕被揭开并通过媒体广为传播后,着实在国内餐饮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揭开这一历史内幕的人,就是博爱县沁园春大酒店老板王军。

  走近王军,记者才发现,他名义上是酒店老板,其实早已把酒店日常经营管理交给妻子,自己则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怀川美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上。他成立怀府清化美食研究中心,在恢复、创新、发展“清化水席”等地方传统美食方面付出不懈努力,并完成了“清化水席”县级申遗工作,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冬季的一天,当他偶尔得到兰州牛肉拉面始于怀庆府清化的信息后,便开始调查研究。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博爱县所有历史遗迹和古老村落,遍访老厨师、美食家,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春,他终于在月山镇苏寨村有了重大发现,并取得了第一手翔实的资料。

  无巧不成书。当王军虽掌握了史料却找不到有关传承人、眼看调查研究就要中断的时候,一位远在兰州、祖籍博爱的陈九如先生主动联系到王军,表示愿意提供更多的史料和信息。原来,陈九如就是博爱县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者的第六代传人。他从网上看到有关兰州牛肉拉面发源地的讨论后,决定以当事人的身份披露兰州牛肉拉面的前世今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王军立即赶赴兰州,当他与陈九如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涉及3个民族、尘封200多年的餐饮文化交流融合传奇内幕终于大白于天下。

  不久,年已65岁的陈九如平生第一次回到了家乡。在兰州牛肉拉面历史渊源与博爱县饮食文化座谈会上,他当着全体与会人员的面说:“王军对家乡饮食文化的热爱打动了我。我要把牛肉面煮肉调汤的配方无偿献给家乡,让原本从这里走出的美食重回故里,让家乡人民吃到正宗的牛肉面。”

  本报等媒体再次发表多篇文章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大河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新媒体纷纷头条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华商报》、加拿大华人网、《台北时报》等几十家境外和港台媒体也竞相转载,不到一个月时间网上点击量就上亿次。

  2015年,陈九如索性住在沁园春大酒店,亲自下厨指导煮肉、调汤。同时,他又向该酒店传授了卤牛肉、酱肘子、咸水鸭、陈家烧鸡、牛肉松、猪肉松等陈家私房菜制作工艺,开发了添加虫草的高档牛肉面,并打出了不使用任何化学调料的“苏寨陈家牛肉面”品牌。至此,“一碗面”终于回归故里。

  王军潜心发掘和研究怀川美食文化,并把流失200多年的家乡风味美食引回故里,无疑对我市餐饮文化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他成为我市酒店餐饮行业走上《怀川大地竞风流》栏目的第一人。

  展现怀川游子的时代风貌

  怀川大地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而今,更多的焦作人生活在全国各地,在不同的行业中拼搏进取、建功立业。他们在为当地各项事业贡献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的同时,也谱写出一曲曲令家乡人骄傲的乐章。为此,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格外关注这些行业精英和专业技术领头人,想方设法采访他们,把他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取得的成绩展现在家乡读者面前。

  从悬壶济世大西北的名老中医陈世泰,到走出国门承担援建施工任务的电器工程师杨长江;从一生从事科研工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的甘肃省劳动模范陈九如,到行走在破解糖尿病魔咒科研路上的天津医科大学教授毋中明……2015年,《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克服重重困难,发现他们、找到他们、报道他们,把数十位怀川游子的精彩人生呈现到报纸版面上。

  王天定,从本报走出的《河南日报》高级记者。他一架相机两只脚,每年有250天以上的时日行走在最基层,足迹遍及全省上百个县市、成千个乡镇、数万个村庄。他把新闻摄影当作人生事业的不二选择,以心灵的焦距接地气,以求真的勇气聚焦点,把中原山川大地几十年的时代变迁与文明进步定格在新闻图片之中。他对新闻摄影的勤奋与执著,使之成为全省迄今唯一获得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新闻摄影人。为此,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走近这位新闻同行,为读者展现了一位资深新闻摄影人“天成更赖人笃定”的人生足迹。

  “戎马倥偬数十载,枕戈戍边大西北……他从中原腹地的黄河岸边走出,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将军,从负责部队保卫工作到担任兰州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破疑案、挖蛀虫、反贪腐,屡建奇功,被誉为‘军中神探’‘护法使者’。”这是2015年6月4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峥嵘岁月写风流》一文开头的一段话。文中所写的人物,就是从我市孟州走出的青海省军区政治部原主任侯洛生少将。

  为采访侯洛生,本报记者远赴兰州,与其促膝长谈。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位将军在军务繁忙之余拾闲泼墨,把边塞文化、军旅情怀融于书法中,形成了飘逸古朴、隽秀俊逸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曾被送到联合国总部参展。由于采访深入、材料扎实,本报《怀川人物》版为读者呈现了一位焦作老乡戎马戍边、建功立业的精彩人生。

  搭建起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游子的足迹走到哪里,家乡媒体采访的脚步就跟到哪里,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在游子与故乡间搭起了一条亲情纽带。

  在赴外地采访中,记者时时能感受到游子们对故乡的牵挂。2015年3月在兰州采访期间,记者一行就深深感受到远走陇上的怀川人对家乡的殷殷眷念与浓浓乡情。

  本次赴兰州采访有两个任务,一是考察有着“中华第一面”之称的兰州牛肉拉面与我市博爱老汤牛肉面之间的渊源,二是采访“天南地北焦作人”。祖籍博爱县的陈九如先生,就是第一项任务的主要联系人。他除了向记者一行详细介绍兰州牛肉拉面的“身世”外,还把带领记者品尝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当成了一件大事。说实在的,到兰州吃一碗正宗的牛肉面,一直是记者期盼的事。可没想到,到兰州的第二天中午,记者竟一下子吃了4家餐馆的牛肉面。

  头一家牛肉面馆,陈先生给每人要了一碗面;到第二家和第三家面馆,他怕大家吃撑了,按每人半碗买了面,然后亲自把每碗拉面分成两份;到了第四家面馆,他把一碗拉面分成4份给大家品尝。“这几家牛肉面馆都是有代表性的,让你们多品尝几家牛肉面,既是为了让你们对各家牛肉面的特色有个比较,也是让你们充分感受兰州牛肉拉面的餐饮文化,便于你们回去写稿子。”陈先生说。

  “老家来人了,我得去宾馆看你们。”电话那头说话的是年已85岁的田修齐老人。老人籍贯我市孟州,1942年河南大灾荒时逃难到兰州并定居于此,是甘肃省商务厅的离休干部。

  “亲不亲,家乡人!”虽然是初次见面,老人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似的与记者攀谈起来。交谈中,老人说自己虽然人在兰州,但时时怀念着家乡,至今还记得孟州特有的浑浆凉粉、浆面条、炒面等家乡饭菜,说自己喜欢听到家乡人的口音。当他看到记者带去的《焦作日报》后,拿在手上翻来覆去,说自己很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希望帮他订一份报纸:“你别担心我年老眼花,我就是拿着放大镜也要看。”记者以为老人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临别的那一天,老人再次嘱咐记者,别忘了给他订一份家乡的报纸。

  家住兰州的另一位孟州籍老乡侯洛生先生,年已76岁,少将军衔,现为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青海省书协会员。他得知家乡的媒体想采访自己,便主动来到宾馆与记者会面。“感谢家乡的媒体还惦记着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侯先生说,“其实我们也怀念家乡。我每一次回老家,都会给乡亲们写上近百幅的字,谁要我就给谁写,我乐意贴纸、贴墨、贴功夫,我想用自己的书法艺术报答父老乡亲和那片养育我的土地。”

  “乡情,就像滔滔不绝的黄河水。站在兰州的河岸边,掬起一捧再放下,它会流到我童年的家园……”侯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图①焦作市第九批市管专家、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红军。

  图②甘肃省劳动模范、兰州市科技工作者陈九如。

  图③市酒店餐饮业协会副会长、博爱县沁园春大酒店董事长王军。

  图④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河南日报社资深摄影记者王天定。

  图⑤青海省军区政治部原主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侯洛生(左)。

  图⑥焦作市第九批市管专家、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吕玉珍。

  图⑦天津国仁太极拳俱乐部总教练赵国仁。

  图⑧焦作市第九批市管专家、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长松(左)。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