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7版:礼赞2015——2016元旦特刊·百姓视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民观察”进行时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2016年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观察”进行时
——写在本报“开门办报”创新实践第六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民观察团成员”走出市两会会场。
  ⬇“市民观察团”成员在市两会分团讨论中受邀发言。
  ⬅由全国劳模、全国最美家庭、感动焦作十大人物代表等组成的“市民观察团”,乘坐体验试运行中的郑焦城际列车。
  ➡103岁的老人乘坐体验郑焦城际列车。
  ⬅“市民观察团”成员与“盲人愚公”璩正茂一起植树。
  ➡“市民观察团”成员参观“梦琳儿童家园”手工课。
 
   

  本报记者 陈作华

  两会会场、城际列车上、太极故里、榜样身旁……一群身着“市民观察团”红马夹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继续奔走在怀川大地上。

  2015年,是党报牵手读者的“市民观察团”活动开展的第六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继续把“市民观察团”这种“开门办报”的创新实践引向深入,继续把城市转型、重大建设、民生工程等作为关注重点,通过11次零距离观摩活动,让一批批普通市民走近我市改革发展的前沿,让“市民观察团”活动成为连接市委、市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走进民主政治的殿堂

  “真没想到我能走进市两会,与代表、委员们一起听《政府工作报告》,讨论我市发展大计,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2015年市两会期间,一位走进市两会现场的“市民观察团”成员说。

  继2014年“市民观察团”旁听市人大常委会后,2015年市两会期间,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来自企业、社区、农村的6名公民,组成“市民观察团”,再次走进我市民主政治殿堂。

  这是“市民观察团”第一次走进我市两会,同时也是我市重要政治场合公民旁听制度的首次尝试。两会秘书处对“市民观察团”旁听高度重视,在一些方面给予特许和破例。在人大会议分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市民观察团”成员被分别安排到若干个代表团中,与人大代表一起讨论和审议。

  按照有关规定,公民旁听没有发言权。但在审议中,各代表团主持人均热情邀请“市民观察团”成员发言。“市民观察团”成员纷纷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对我市经济转型、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市民观察团”成员秦继利发言长达10多分钟,他结合自己通过“市民观察团”活动观摩城际铁路、城市水系、北山生态绿化等十大建设现场的切身体会,畅谈了这些项目对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意义。

  秦继利还针对我市新农村建设、云台山旅游节、群众文化建设、公共交通、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发言引起热烈掌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丰收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市民代表素质高!”

  “过去一直觉得人大、政协是高高在上的机关,市里的两会更是离自己很远。这次走进两会现场,让我觉得两会就是在讨论、研究、部署涉及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代表、委员就是在替人民说话、替人民把关的人。感谢焦作日报组织这次活动,让我对两会有了新认识。”“市民观察团”成员李和平说。

  “公民不但能旁听两会,还能提建议、说意见,把老百姓的心声直接带到两会会场,这是搭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市民观察团”成员耿言锋说。

  紧跟城市发展脚步

  城市的发展,与这座城市里的市民息息相关。城市水系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气化焦作等,都是事关我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项目。尤其是郑焦铁路的建成开通,更是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大事。2015年,“市民观察团”紧跟城市发展步伐,组织市民走进一个又一个对焦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设现场。

  其实,早在2013年,《党报有约》栏目组就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心市民等组成“市民观察团”,走上正在建设中的郑焦铁路黄河大桥、沿线路基、新建站点等进行了零距离观摩。那一次,大家是坐着汽车走在尚未铺轨的火车路上。当时,一个念头就在栏目组记者心里清晰并坚定起来——郑焦铁路开通之日,“市民观察团”要乘坐体验首发列车。

  2015年5月初,郑焦铁路进入试运行阶段。一个有点儿“冒进”的想法在栏目组记者心里冒出:能否让“市民观察团”先行体验乘坐?

  于是,一份言辞恳切的申请递交到郑焦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之后,栏目组记者多次登门陈请,多次电话询问。一次城际铁路建设协调会上,市委书记孙立坤了解到我们的申请后,当即做出指示:为“市民观察团”“开绿灯”。市有关部门经与郑州铁路局、河南城际铁路公司协商,“市民观察团”终于获得了试乘体验“大白”的机会。

  经过精心策划,2015年5月27日,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感动焦作十大人物、焦作市十大优秀母亲、老八路、抗美援朝老战士、百岁老人、动迁户等各界代表20余人组成的“市民观察团”,兴高采烈地登上簇新的“大白”车厢,率先体验了我市进入高铁时代的便捷舒适。

  2015年6月26日,郑焦铁路正式开通。能不能再组织一次“市民观察团”活动,成为栏目组的艰难选择。“虽然‘市民观察团’提前试乘体验了‘大白’,可郑焦铁路正式开通意义重大,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市民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为此还是要再搞一次活动。”栏目组会议上,大家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决心。

  然而,郑焦铁路正式开通的首趟列车上,各部门领导多、相关单位人员多、媒体记者多,再加上已经售票,“市民观察团”要想再“掺和”进去,难度相当大。而有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鉴于“市民观察团”已被安排了一次试乘体验活动,再想让政府部门安排第二次,显然是没有可能了。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本报社会新闻采访部副主任王龙卿主动与郑州铁路局宣传部一位并不熟悉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把活动策划方案报去后,竟然意外获得了铁路宣传部门的同意。

  郑焦铁路正式运行的首趟动车上,组织的“市民观察团”所在车厢,成为整列动车组中活动最丰富、气氛最热烈的车厢。太极拳、绞胎瓷、四大怀药、黎明脚步等焦作文化元素相继闪亮车厢;300套刚刚走下印刷机的焦作日报、焦作晚报及梦圆高铁纪念特刊分发到乘客手中。

  走近“身边的榜样”

  “市民观察团”活动开展几年来,始终重视选题的重大性、关切性、公益性,但以往多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为观摩对象。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社会新闻采访部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拓展观摩视野,注重增加文化、精神、先进人物等方面的选题。

  走近身居荒山16载、靠手脚摸索着绿化荒山的植树典型璩正茂,面对面感受学习这位太行山上当代“盲人愚公”的精神境界和传奇人生;走近60多个孤残儿童的“洋奶奶”琳达女士,去感受一位国际爱心人士的博大爱心……都是栏目组在2015年里的成功策划。

  2015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市召开了全市春季绿化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创森成为今年我市的一项重点工作。栏目组记者在领会了这次大会的意图后,立即萌发了一个想法:以“盲人愚公”璩正茂为看点,结合市里的重点工作及3月份的植树节,组织一次“市民观察团”活动。

  璩正茂,堪称当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记者近年来对他跟踪报道,已连续4年在植树节期间到山里采访他。璩正茂已年逾六旬,双目全盲,连续16年住在深山,以愚公般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绿化荒山。他不分春夏秋冬、不避风霜雨雪,即使春节期间也坚持劳作,如今植树造林360多亩。他还摸索出利用灌木皂角嫁接药用皂角的技术,不仅收获了高产的药用皂刺,而且利用了皂角的耐旱性,取得了很好的绿化效果,把妨碍人走路的野生灌木变成了兼具经济与绿化效益的皂角林。

  对这次活动,栏目组设想了这样几个意图:一、让典型与典型见面,实现先进人物之间心灵的沟通与碰撞;二、在活动中对璩正茂提供林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三、通过零距离接触,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一位盲人绿化荒山的艰辛付出和精神境界,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四、大家与璩正茂一起种树,为绿化荒山付诸实际行动。

  基于这样的思路,栏目组在组织“市民观察团”时选择了新中国成来以来60位感动中原人物、中华慈善奖获得者、感动焦作十大人物、最美家庭代表等先进典型,还特别邀请了两位林业专家。

  由于选题对路,策划周密,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面对眼前成片的山林,面对双目失明的老汉,面对没水没电的深山独屋,本来还以为盲人植树是天方夜谭的一些“市民观察团”成员心里涌起热浪——他们分明看到了太行山上的又一位“愚公”,一位实实在在站立在自己面前的当代“盲人愚公”。

  “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不但没有靠政府救济,而是自力更生,通过绿化荒山来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这种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绿化荒山的人生境界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我要组织全家人去向璩正茂学习。”全国最美家庭代表杜重庆说。

  这次活动引起热烈反响,多家网站对见报文章予以转发,省文明办官方微博@文明河南也及时播报了本报策划采访的这次活动。短短几天里,关于璩正茂的微博阅读量达10余万次,网友们广泛转发并给予高度评论。同时,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市、县两级林业专家给璩正茂送农药、送技术,帮他防治树木病虫害;医疗单位为他检查身体;有关单位表示愿意资助璩正茂在山里修建蓄水池。

  有一种牵手,叫“党报有约”;有一种贴近,叫走进现场;有一种桥梁,叫沟通互动……“市民观察团”的脚步,将在怀川大地上走得更远、更广。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