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大量的产业集群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大都在这些区域创造。
如今,在怀川大地的经济版图上,依托一个个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产业集群快速增长,隆起了焦作转型发展的新高地。2015年1~9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1.5亿元,居全省第五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2.3%,居全省第二位。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城融合的主纽带、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民生改善的突破口。
回眸我市产业集聚区去年的“成绩单”,无论是投资总量,还是其蕴含的经济发展能量,都可谓亮点纷呈:
据统计,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入全省前30位的有孟州市、武陟县、温县、博爱县、沁阳市5个产业集聚区,分别为168.14、162.66、143.59、134.12、114.42亿元,居全省第五、七、九、十二、二十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入全省前30位的有经济技术、温县2个产业集聚区,分别为32.2%、30%,位于全省第二十一、二十三位。
1~8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072.15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占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64.4%;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6.9%,居全省第四名,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完成额进入全省前30位的有武陟县、沁阳市、孟州市、博爱县、温县5个产业集聚区,分别为388.9、379.2、359.2、269.2、249.6亿元,居全省第六、七、十一、十六、二十二位;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进入全省前30位的有博爱、经济技术2个产业集聚区,分别为43.2%、26.2%,居全省第四、二十二位。
众所周知,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但集聚区建设千头万绪,到底集聚啥?咋集聚?
从去年的“成绩单”上看得出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市产业集聚区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得益于抓牢了一个着力点,那就是项目建设。去年,全市列入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的项目共有48个,总投资588.53亿元。
招大引强,锻造坚不可摧的产业链。我市把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重点,着力引进行业内龙头型、基地型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含量,集聚起独具特色的“产业硅谷”。我市制订了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严格按照“七个一”工作法推进项目建设。对每个项目建立工作台账,并对照台账进行督查。分包领导每周听取一次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并深入项目现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截至目前,我市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共24个,计划总投资328.33亿元,去年计划完成投资135.75亿元,前11个月已完成投资117.5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6.62%。在这24个项目中,投资进度超过时间节点任务的项目有14个。
强化创新,激发新兴产业原动力。在焦作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浪潮云计算中心、百度区域运营中心、阿里巴巴产业云中心等科技含量高、内生动力足的电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
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以电子商务为主线,构建包括电子商务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支撑项目在内的综合性电商产业集群。重点引进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建立网上商城,引进、带动、培育一批B2B、B2C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依托我市较具规模的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专业市场和商贸集中区,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集聚市内外电商企业,引进电子商务基础服务、信息服务、认证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关联企业。通过产业打造,将园区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环境优美、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产业高地。
强化配套,提升园区发展承载力。市委、市政府坚持“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理念,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强化配套,构建港口物流、新兴产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四轮驱动”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承载力。去年5月5日、6月5日,我市两次召开区镇管理套合专题工作会议,建立区镇管理套合工作领导小组,对区镇管理套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7月27日,市发改委将我市区镇管理套合工作实施方案(草案)上报省发改委;8月25日,我市召开产业集聚区工作推进会议,要求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加速推进区镇管理套合工作,并对区镇管理套合工作实施方案(草案)提出修改意见;9月初,市发改委根据各县市区提出的修改意见,对区镇管理套合实施方案(草案)进行完善;10月22日,《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工作的实施方案(草案)》经市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1月3日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
同时,我市大力提升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试行创新券制度、科技贷款贴息制度。我市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战略合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落户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对获得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企业,我市给予重奖。全市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89.7%、85.9%;建立院士工作站13个,佰利联、多氟多、中原内配等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79项。孟州市产业集聚区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
2015年,我市的产业集聚区规模迅速壮大,载体效应逐渐显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支撑。
我们相信,随着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全市上下坚持集群发展与重点培育相结合,强力培育骨干企业,加快打造强企方阵,从科技引领、改革创新方面积极助推,必将谱写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新篇章。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