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帆)2015年12月29日,沁阳市怀梆剧团建团6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座谈会在沁阳市神农山多功能厅举行,来自省非遗保护中心、市非遗保护中心,河南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焦作、新乡、济源等地及沁阳本土热爱怀梆艺术的社会各界朋友,欢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同探讨怀梆艺术发展大计。
据了解,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因起源于古怀庆府(今沁阳),故称怀梆,亦称怀庆梆子、老怀梆。怀梆始于明末,清朝成形,清至民国时期成熟,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5月20日,怀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备案,批准成立沁阳怀梆剧团,为国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2012年沁阳怀梆剧团更名为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要负责开展怀梆艺术研究、保护、传承工作,负责优秀怀梆剧目的创作、生产、演出。
60年来,沁阳怀梆剧团根植于沁阳“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块沃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怀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编排演出传统戏、现代戏300多部。怀梆剧团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怀梆艺术专业表演团体,创作出了以现代怀梆戏《王东明》《好媳妇》《姐妹花》为代表的精品力作,先后荣获了全省戏曲大赛金奖、一等奖,且《王东明》《好媳妇》入选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同时,沁阳怀梆剧团还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怀梆艺术家,使“沁阳怀梆”这一艺术品牌唱响了全国,极大提高了沁阳文化的知名度,为沁阳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座谈会上,专家建议,沁阳市可以依托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这一国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在传承怀梆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成立怀梆艺术研究会、怀梆艺术研究交流中心等组织机构,为怀梆艺术的发扬光大提供组织保证。同时,希望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按照文艺创作的规律,创作出更多的植根于怀府大地这块丰厚沃土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