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5年十大语文差错。无独有偶,近日上映的几部电影,如《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都是披着成语的外衣,表达着另外的含义。当下,很多中小学生写作文时错别字连篇,乱用成语,而网络上也在有意或无意地用错别字恶搞,很多人甚至都习以为常了。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
【观点1+1】
@不知潇湘在何处:中国汉字理应规范运用,否则,时间久了,不仅在学习中会误导孩子,就连成人也会被误导,到时中国人写成语全是错别字,就要贻笑大方了。
@清秀小丹:文化影视的宣传导向意义重大,对大众的影响深远,每天面对的都是错字、异形字,大众难免会写错字。目前提笔忘字、错字连篇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较真精神,我们的汉字文化也会逐渐倒退。我们恳切希望影视制作部门正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给大众带来正能量的传播。
@暖暖小月儿: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个成语都有其来历和寓意,不应该被恶搞,尤其是对于求学的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更得咬文嚼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于影视文化的再创作,不应该如此找捷径,以免误导大众。
@平常一个人015:电影电视作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体,影响力不可小视,其在为民众带来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的同时,也向民众普及着各种知识,文字语言就是重要内容,希望导演、编剧等工作人员能恪守有关要求,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防止误导民众,尤其是小学生和中学生,也希望管理部门加强对影视剧语言文字的审查。
@单建华江苏: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家长应该主动解释商家的用意,让孩子知道是怎么回事。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应管理,要求商家在使用非正确成语的情况下在旁边标注正确成语,以免误导学生。
@楷模开幕:成语的定义早已形成,而且是汉语文化的标志,当下的成语“娱乐化”不仅产生误导,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亵渎,有关方面一定要严格制止,不能让“盗版”成语横行于世。
@唉妮儿: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若是将其中的字词做了改变,不但含义不同,同时也容易误导学生。因此,语言文字特别是成语还是要规范使用才行。
@深海林森:一般情况下应严格规范成语的使用,那种随意篡改的做法不但会让读者产生错觉,同时也会对学习者造成误导,甚至还会干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若为了起点睛之笔的作用或特殊情况下确实需要套用,不妨用引号加以区分或用括号予以更正才好。
@奥特曼小豆:文学创作不同于现实生活,利用成语的字面意义进行二次创作可以理解,作为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了,不会因为跟字典里用的有一点不同就较真。
【下期话题】
抢红包的是是非非
在微信里发红包、抢红包,已成为不少人娱乐、交流的方式。我市山阳区东方红街道广场社区的王女士因为痴迷抢红包,引得丈夫黄先生严重不满,一次吵架后还动了手。1月4日,经过广场社区工作人员调解,王女士表示以后不会再抢红包了。以抢红包为代表的手机依赖症已对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