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新和)如何能让农民工从农村“走出来”?如何确保“离乡离土”的农民工在外安稳就业创业?记者近日从市人社部门了解到,我市近年来主要采取“五个增强”举措,解决农民工就业技能低、找工作难,出来后老人和孩子没人照顾、土地没人管等难题,从而调动了农民工“走出来”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就业创业的稳定性。
送岗位到家门,增强就业的针对性。我市2012年在全市1826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建站率达100%,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社保、维权“五个家门口服务”。同时,在全省率先研发运行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率先研发运行“人社一点通”手机求职软件,构建了“4+2”零距离就业服务体系,即“四级平台+专场招聘会、人社一点通”。“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推荐就业岗位55万余个,有21.1万名农民实现转移就业。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外出的适应性。我市大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组织实施年度10万人次技能培训计划和技能大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推动学历证与资格证互通互认,选择72家民办培训机构为农民工定点培训基地,让农民工在出村前就近就地参加培训、掌握技能,怀揣技术出来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4万人次;有610名农民工参加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有25人获得“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焦作市技术能手”“焦作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以及晋升职业资格证书等奖励,营造了“学技能有奔头、当农民工也光荣”的氛围。
开展土地确权流转,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民工的固定性。我市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发展农业机械化。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0.1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2%,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涉及29.5万户,占总承包户数的48.7%。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这既把农民工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又不至于让土地落荒,为农民工外出务工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开展关爱行动,增强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安全性。为安置好留守老人和儿童,我市大力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对初中贫困住校的学生,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让留守儿童和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寄宿生补助。在农村中小学设立“留守儿童之家”172个;接收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学校77所,占寄宿制学校的84%。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3332人,其中寄宿留守儿童940人,占28%。同时,提高农村养老待遇,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提高至现在的每月93元以上,比“十一五”末增加23元;对农村孤寡老人、五保户集中供养,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给予补贴,为农民工外出务工解了后顾之忧。
建立政策制度体系,增强权利的公平性。我市从2006年起,将每年的7月20日定为“农民工节”,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加快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焦作市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对消除城乡流动的政策性障碍、解决城乡劳动者权利不平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