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浪潮中,人们最容易随波逐流。
互联网思维的资源整合、众创众包的市场细分趋势已无可阻挡,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平台可以脱离产品制造本身而独立存在,毕竟无本之木难成绿荫。因此,当前互联网大潮中存在的唯平台化思维惯性,值得深思。
管理学教授肖知兴曾说:“不管互联网的传教士们怎么鼓吹,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它对一个行业的重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行业的互联网化的潜力或者互联网化的程度,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人流、资金流和物流即生意流,有多少是跟着信息流走的。互联网化程度高的行业,如媒体、出版、零售等,生意流完全跟着信息流走;而互联网化程度低的行业,如大多数资源行业、重工业、工业品行业,信息流对于生意流的影响则非常有限。”
诚哉斯言,随着一个行业中的大多数达到最基本的互联网化程度后,其中的企业必然会随之分化,一类主要做信息流,一类则主要做生意流。换句话说,前者是平台企业,后者就是传统的实体企业。按照肖知兴的分析,与实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同,平台企业之间的竞争因为网络效应,大多数行业最后必然出现“数一数二”现象,基本上是胜者全得,或者是前几名拿走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而传统实体企业未必如此,虽然也会出现“隐形冠军”式的细分市场霸主,但更多的是“大象”与“蚂蚁”共舞。
此论还可从当前火热的农村电商处得到印证。很多传统的原产地农产品,因互联网助力,通过延伸加工和品牌包装成礼品后,其售价可涨至数倍,其收益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更让众多农村年轻人不再将传统手工艺当作没有前途的工作,从而将其传承下来。用自然公社创始人张书雁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传统手艺和农产品进行再创造,如果不进行再创造只是一个买卖者,只是比谁更便宜,就必然会走现今商业打折促销的老路”。
产品之真谛在于创造。对于大多数实体企业来说,扎扎实实把管理质量提高上去,把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做好,才是正路,才是坦途。在互联网的大潮中,统一行业平台的形成加强了行业竞争,放大了好企业的竞争优势,实体企业需要利用好这一点,让好产品为自己“说话”,通过口碑效应和“粉丝”群体的形成,建立自己的网络渠道,防止自己对平台企业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