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前网络支付现状,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今年7月1日起实施,明确规定了支付账户实名制管理、支付账户分类监管等问题,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关注。
《办法》实施后,是否对现有网络支付方式进行限制?网络支付方式是否更加复杂?如何更好地保护资金安全?连日来,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据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网友一般使用第三方网络平台购物、缴费、转账和发送微信红包等,也有一些网络平台可以购买理财产品、直接大额转账等。
“网络支付相对于银行支付而言更加便利,尤其是网购时。”网友【茉莉花1980】说,她身边的朋友都习惯使用操作简单的网络支付。
“找朋友圈里的微商买东西,直接通过发微信红包付款,比任何付款方式都简单。”网友【辰雨】说,他经常在朋友圈里买零食、叫外卖,每次都是给卖家发一个等价红包交易就完成了,非常方便。
《办法》实施以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方式是否更加复杂呢?记者在《办法》中发现,新的监管规定提出了支付账户进行分类管理,所有的网上支付账户都要进行实名制管理。
“我觉得,实行新的管理办法并不意味着交易方式变复杂,对于只进行日常小额交易的人群而言,只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验证就可以了。”网友【万里晴空】说。
据央行官方发布的解读显示,较为简单的3个外部验证渠道分别为身份证、手机和银行卡,从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有客户验证手段来看,普通用户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如对理财功能和账户额度无特别需求,现有客户完全可以不用再进行其他验证。
《办法》指出,实名制验证账户分为Ⅰ类账户、Ⅱ类账户和Ⅲ类账户,其中Ⅲ类账户要求实名验证的强度最高,鉴于投资理财业务的风险等级较高,此类大额交易只能由Ⅲ类账户进行交易。
“网络支付实名验证,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便捷上较以前并没有太大变化,对于资金安全来说则更有保障了。”网友【琪琪】说,她以后会根据自己的网购习惯,进行相应级别的实名认证。
此外,《办法》对于快捷支付的影响也受到网友关注。根据央行的解读,快捷支付仍可正常使用,《办法》规定,快捷支付开通时,银行和支付机构必须都取得客户授权,才能扣除客户银行卡上的钱。在交易操作上,快捷支付并没有变复杂,取得客户授权后,用户只要通过商业银行或者支付机构的验证就可完成支付。
“《办法》在对网络支付加强监管的同时,让消费者的网络支付变得更安全,让资金余额变得更安全。”网友【深紫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