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堡垒工程,选拔培养486名村两委会后备干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7800余名,选派117名干部进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建立了“一述一评一考”考评办法;
实施阵地工程,新建15个乡镇、街道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33个村级办公场所及318个村级便民服务站,高标准打造了6个乡镇、街道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35个村街示范点;
实施慈善工程,建成100所村级慈善幸福院,入住老人3300余人,总投资1.2亿元的县养老中心建成投用;
实施文化工程,新建189个村级文化广场,培训广场舞指导员446人,开展了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同时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首期100个村已安装结束;
实施平安工程,建成投用了总投资1200多万元的县信访接待大厅,15个乡镇、街道矛盾调解化解中心和299个村级群众工作站;
实施清廉工程,制定农村干部权力和责任清单,对农村干部和家属进行廉政教育,加大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共查处农村党员干部162人。
2015年,武陟县财政预算2000万元,在全县广大农村实施“六大工程”,加快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落实,全面夯实党组织的执政基础。
堡垒工程
该县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统领,大力实施堡垒工程,狠抓班子建设,建强党员队伍,规范制度运行,着力解决农村两委会班子战斗力不强的问题。
注重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建立了农村干部“一述一评一考”制度,出台了《明星和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评选方案》和《农村干部考核评价方案(试行)》,有效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农村干部信息库和政绩档案,强化农村党员干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选拔、管理工作机制,在全县确定了486名有一定文化程度、群众基础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热心村内公益事业的后备干部。
以乡镇或村街为单位,采取集中办班、分片培训的形式,对新当选的1800多名村两委会干部、6000多名农村党员进行了培训,有效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规矩意识和服务意识。
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对倒排确定的36个领导班子工作不力、矛盾纠纷突出、村务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突出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队”的原则,从各乡镇、街道选派116名机关干部,组建36个工作队,进驻各村开展整顿工作。同时,从县直单位选派117名优秀机关干部进驻全县117个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助整顿基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开展扶贫救助活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阵地工程
在全县倒排确定了20个党建阵地狭小、破旧的村,按照每个村10万元的补助标准,该县财政一次性拿出200万元用于阵地建设,着力解决没有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差的问题。同时,13个村街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村级办公场所。
在阵地建设过程中,各建设村做到“标准、标志、色调”三个统一,达到“四室六有”标准,即党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室,有党建工作牌、有办公和电教设施、有党旗和入党誓词、有规章制度、有档案资料、有党务政务公开栏。
坚持以阵地工程建设为契机,不断整合资金资源,积极构建便民服务网络体系,1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318个村建立了便民服务站、283个村建立了群众工作站,积极为群众提供社会事务、矛盾化解等服务。
推行“4+4”服务模式,建立“乡镇包村干部指导员、农村干部代办员、党员志愿服务员、农村五老议事员”四支服务队伍,落实“乡村干部坐班值班、代办服务、一次性告知、联系群众”四项服务制度,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慈善工程
为有效推动慈善工程建设,该县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创新工作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目前,该县100个村级慈善幸福院已全部建成,入住老人3300余人,总投资1.2亿元的县养老中心建成投用。
优先选择村级班子团结有力、集体经济条件较好、建设积极性较高、老年人照料需求强烈、有闲置房屋的村推进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立足改扩建,不具备改扩建条件的予以新建;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旧村委会、医院、学校、企业等设施,改造用于农村慈善幸福院场所。
该县结合实际,要求各村街在慈善工程建设中量力而行,根据老年人数和群众养老服务需求以及村情实际,由村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设计包含“四室一场地”,即休息室、配餐室、娱乐室、书画室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配备洗衣房、沐浴室、卫生间以及取暖纳凉、消防器械等附属设施设备。
武陟县委、县政府每年对各村街慈善幸福院给予2万元的资金扶持;县民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按照标准要求建设竣工的村,经验收合格,及时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为每所慈善幸福院配备不低于3万元的电视机、空调、冰柜等设施设备;制定出台了《慈善工程年度考评办法》《村级慈善幸福院星级评定办法》,凡村级慈善幸福院被评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分别给予1万元、5000元、2000元奖励。
文化工程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该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00万元,对46个示范村进行奖励,推动了文化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2015年,全县共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89个。同时,开展广播“村村通”工程,要求每个村都建立广播室,完善广播日常管理制度,确定专门人员负责设备维护,确保节目按时保质播放,目前广播“村村通”一期工程100个村已安装结束,二期工程正在招标中。
该县46个示范村全部组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做到了“四有一发挥”,即有人员、有制度、有场所、有标志,并充分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组织各示范村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弘扬家庭美德,传递和谐和睦的文明家风。
依托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戏迷擂台赛、书画摄影展、农民运动会、庆五一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文体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举办了广场舞体育指导员培训,并深入各乡镇、街道免费培训15场,受训人数446人,掀起了广场舞习练新高潮;开展了全县广场舞大赛,参演人数达4500余人,群众反响热烈。
平安工程
该县组织县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深入推进“一村一警”集中走访活动,对全县347个村街、145个县城小区楼院每周集中时间进行走访;组织法律工作者,采取法律大讲堂、法制宣传大篷车、面对面宣讲等形式,深入乡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在坚持领导接访、包案、集中交办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实施了县委常委会随机听取案件汇报、领访代访、重大矛盾纠纷听证、联动调解等制度,着力推进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
作为全省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制度建设示范县,该县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导、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搭建了县、乡、村三级网络,调处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2015年,建成投用了总投资1200多万元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县信访接待大厅和15个乡镇、街道矛盾调解化解中心及299个村级群众工作站,初步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
清廉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教育,做到关口前移,该县提出“六个一”勤政廉政教育模式,即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每年至少要讲一次党课、组织村党员干部参观一次警示教育基地、观看一次警示教育片、开展一次“四议两公开”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等民主管理廉政建设制度业务培训、开展一次农村党员干部近亲属廉政教育培训、开展一次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培训。2015年,15个乡镇、街道上党课18次,347个行政村已有3000余名村组党员干部接受了勤政廉政教育培训。
该县明确了“两个责任”主体要求,并制作党委主体责任清单、纪委监督责任清单和村级事务管理责任清单,把“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村务公开、三资管理等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
强化村务公开管理,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模式,该县确定了46个示范村;健全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农村资产、资源租赁和处置的招投标制度,合理确定各村的大额资金标准,并针对村里的误工补贴、零星开支状况,制作了统一凭据,严禁白条入账。
该县提出了上级监督、同级监督、群众监督“三级监督”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同时,每年开展两次村干部向群众述职述廉活动,让群众对村干部工作进行公开测评打分。
冯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