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20亿公斤,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我市始终坚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强本固基保丰收的基础来抓。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资金整合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百千万”工程建设。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加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投入高标准粮田建设,确保建成的高标准粮田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电网配套。2015年,我市共整合发改委、农开、国土、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3.4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28万亩。“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整合投入涉农项目资金17.4亿元,累计建成139.2万亩“田地平整肥沃、排灌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六统一”技术模式和“六有”工作机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产集成技术体系,做到了看有典型、学有样板,促进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承担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任务268个,总面积357.5万亩。先后创23项粮食高产纪录,其中小麦高产纪录18项、玉米高产纪录5项。2015年,我市29个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49公斤,27个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19.68公斤,其中温县30万亩小麦整建制推进平均亩产达到660公斤、修武县郇封镇7.1万亩小麦整乡推进平均亩产678.5公斤、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8公斤、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玉米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1220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农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市把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人员包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作为解决农业技术棚架,服务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全市共规划建设31个农技推广区域(乡镇)站,配备农技服务人员286人。依托区域站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共选聘农技指导员1368名,培育出2700多个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8万农户,建设56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科技人员包村行动,全市抽调440名农技人员,分包1725个行政村,现场指导农民,落实高产技术措施,确保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同时,我市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要求,积极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504家农机合作社有150多家为粮食生产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托管面积达10万多亩。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达到119家,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738部,日作业能力15万亩,年防治面积250万亩次,初步具备了应对突发性病虫灾害的能力。通过扎实有效的服务,实现了关键季节有人指导,遇到难题快速解决,科学种田有了依靠,粮食丰收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