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舌尖上的美味——芝麻糖
项目建设新突破 党群服务高标准 乡村建设当表率 稳定发展做示范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上的美味——芝麻糖

作者:本报记者 杨 帆 摄影报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将蒸熟的玉米饭与打碎的大麦芽充分搅拌后,装到大缸里进行发酵。
  制糖工人在挑拣芝麻。
  制糖师傅将炒熟的芝麻粘在拉好的糖条上。
  制糖工人将粘好芝麻的糖条拧成麻花状。
  制糖师傅在高温下拔糖。
  制糖师傅将拔好的糖浆拉成长条。
  冯国元将熬制好的糖浆从锅里合出。
  制糖工人展示刚刚做好的芝麻糖。
 
   

  “芝麻糖,芝麻糖,又香又脆的芝麻糖……”每年从11月开始,直到来年春节后,在我市城乡的大街小巷便随处可以听到卖芝麻糖的吆喝声。

  芝麻糖是在古怀庆府地区广受欢迎的一种特色食品,也是民间祭灶时的用品。其历史至少在四五百年以上。目前,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阳庙镇和庄村、沁阳市太行街道白庄村和王曲乡南孔村、武陟县龙泉街道西马曲村和小董乡贾村等,都有多家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芝麻糖制作老作坊。

  据沁阳市太行街道白庄村制糖师傅冯国元的母亲、82岁的张老太太讲述,白庄村制作芝麻糖的起始年代已经无人能够说得清楚。据民间传说,从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时起,白庄村就有人开始制作芝麻糖,当地有谚语说:“正月十五吃根糖,一年更比一年强。”冯家何时开始制糖也已经无法考证。据说,在冯国元的曾祖父很小的时候,冯家就已经有了糖坊。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白庄大队和各生产队都办有集体糖坊,冯国元的爷爷、父亲都是集体糖坊的拔糖师傅。1982年实行大包干后,集体的糖坊也随之解散,冯家便与五六户村民合伙开了一家糖坊,一直经营了十四五年。1996年前后,原来合伙的村民都各自办起了糖坊,“国元糖坊”也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村里规模最大的糖坊之一。

  今年45岁的冯国元,十三四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制糖技艺,熟悉掌握了熬糖火候和制作芝麻糖的经验。他说,制作芝麻糖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大麦芽、芝麻,从选取原料开始到制成芝麻糖,需要十几道工序,蒸饭、发酵、熬糖稀、制糖浆、拔糖,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尤其是熬糖、制浆时,必须掌握好火候,欠火和过火都影响芝麻糖的口感。制作芝麻糖时,拔糖环节至关重要,经过充分拔制的糖浆有多个大小不一的气孔,外面再裹上一层炒好的芝麻,吃起来酥脆可口,齿颊留香。

  冯国元说,现在白庄村所有的糖坊还是完全采用传统制作工艺,所以做好的芝麻糖香、酥、脆、不粘牙,越嚼越能品到大麦芽、玉米和芝麻的香甜。

  1月9日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位于沁阳市太行街道白庄村的“国元糖坊”,用一整天时间拍摄记录下了芝麻糖的制作过程。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