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既保持了畅通整洁,又留住了绿树美景,如今走在武陟县的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上,不但让人感到道路平整,还能处处欣赏到田园风光。这都是该县交通运输局根据全市“蓝天雷霆”行动计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了农村公路环境整治活动带来了效果。
建立完善的机制是该县创建农村公路畅、洁、绿、美交通环境的重点。工作中,该县先后出台了《武陟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工作的通知》《武陟县农村公路管护百日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及《武陟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确保各项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使农村公路管护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同时,该县在15个乡镇(办事处)均建立完善了乡镇农村公路管护站,按照乡级道路每1.5公里不少于1人、村级道路每2公里不少于1人的标准,开展日常养护,并积极推行三包、三会、三考制度,由县交通运输局领导班子成员包片区、包乡镇、包路线,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观摩会、座谈会和调度会,每月、每季、每年对各乡镇管护工作进行考核评比,指出问题,排出名次,扎实推动管护工作开展。
创新管护模式是该县建设新型农村公路的重要抓手。为了走多元化路子,努力实现护路、绿化、效益的多重效果,该县积极推行路树一体化模式,采取依路种树、以树护路、以树养路的办法,在乡村公路两侧栽植树木,成材出售,伐种结合,并将收益用于道路日常养护,既起到了绿化护路、田路分家的作用,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该县积极走市场化模式的路子,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的大小、线路在路网中的重要程度等,将专业管理和乡村管理相结合、专业养护和乡村养护相结合,根据不同情况,要么实行养护公司制,选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来,成立专门的养护公司,承包了县、乡重点路段;要么实行个人承包制,将相关的乡村道路承包给养护人员,做到一包、五定、三挂钩,即包养护质量,定路段、定人员、定责任、定奖惩、定费用,与经费挂钩、与待遇挂钩、与评比挂钩;要么施行义务养护制,对一般村级道路,实行属地管理,按照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走村民自治之路,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义务养护工作。另外,该县还积极开展集中管护,组织相邻几个村的养护人员结成管理小组,按照标准要求逐路进行集中整治,在达到要求后再按乡级道路每人2~3公里,村道按每条路配备1~2人标准分人管养,实现了既责任到人又集中力量的目标。
田路分家是该县在整治农村公路环境中最大亮点。为了划清权属,该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农村公路田路分家,做到明确田路权属,退耕还路;明确路树权属,以树养路;明确占地补助,反租倒包;明确资金整合,提高效益。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实现田路分家的农村公路县、乡、村道路分别达到100%,6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