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逐梦十三五 奋进我当先·示范区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示范区 打造焦作新的经济增长极 努力走在全省示范区前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6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示范区 打造焦作新的经济增长极 努力走在全省示范区前列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水系焦作 生态示范区
  厦工北方基地,占据半壁河山
  大江重工,全国装备制造业的领航者
  金宇阳,抢占平板显示领域制高点
  科瑞森,行业标准制定者
  世界领先的人造大颗粒金刚石生产基地
世界领先的人造大颗粒金刚石生产基地
  蒙牛放心奶生产基地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加快
  焦作科技大市场,科技转化新平台
  智谷·焦作园区规划模盘
  浪潮云计算中心
  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
  道路建设飞速发展
 
   

   前 言

  从2000年焦作市高新区成立,到2010年3月5日焦作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得省批准,并于当年12月成立焦作新区,经历了10年,高新区负重起步,焦作新城区初露端倪;从2010年12月到2014年3月15日,经历3年多,焦作新区承担着“焦作市‘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的重任,克难攻坚,砥砺前行;从2013年12月21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焦作新区更名为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焦作示范区至今已经走过两个春秋。继2014年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之后,去年又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在追赶“国家队”中取得佳绩。

  没有可以复制的模式,没有可以套用的经验,焦作示范区建设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是“打造焦作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走在全省示范区前列”。不仅在焦作做示范、当先进,还要成为全省示范区中的示范、先进中的先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示范区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在城市建设、工业转型、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业发展、改善民生、转变作风等多个方面做示范。

  示范是宣言,是决心,更是一种自信。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示范区一定能咬定青山不放,在全省示范区建设的大潮中直挂云帆,劈波斩浪,一路领航。

  春拂芬芳地 共莺传捷报

  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在多个方面取得进步,发挥着示范区作用。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焦作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30.5亿元,同比增长17.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53.8%。2012年5月焦作新区区划调整到位后,2012~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5%、27.7%。2015年,预计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8亿元,增速12.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亿元,增速1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市前列,正在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工业运行态势良好

  坚持对外引进和自主培育并重,引进了中国兵器焦作光电产业园、瑞庆发动机生产基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大江重工(焦作)装备产业园、华晶超硬材料产业园等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培育了科瑞森机械、卓立膜材料等一大批优秀本土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家,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两大主导产业。两大主导产业集聚规模以上企业44家、关联企业124家,2014年实现产值18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4%,支撑地位较为突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实现76.4亿元、18.6亿元、6.3亿元,增速25.5%、25%、33.4%。区划调整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年均增长25.4%、20.5%、11%。辖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进入2013年全省“十快”行列,被授予一星级产业聚集区;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可实现368.7亿元、81.6亿元、26.8亿元。

  创新发展成效凸显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创业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焦作科技大市场、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焦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科技总部新城、焦作现代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创新平台,焦作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院士工作站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机构1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6%。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11年,焦作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亿元。区划调整后,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61.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16.1亿元,年均增长37.5%。4年来,启动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累计开工各类建设项目37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有效投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发展后劲和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预计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9亿元,增速20.5%。

  现代服务业高位起步

  2011年,焦作高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9.2亿元。区划调整后,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4.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7.7亿元,年均增长12%,2014年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4.1亿元,年均增长18.2%,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划建设智谷·焦作园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成长服务业,全力打造智慧产业发展平台。现已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8万平方米电商集中运营区,电商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2011~2015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7亿元,世纪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27.2平方公里。突出抓好城市水系建设,引黄入焦干渠建成通水,20公里长的大沙河防洪治理主体工程完工,生态综合治理初具规模;3.8公里长的大沙河带状湿地大堤全线贯通,绿化工程基本完工;灵泉湖形成千亩水面,吴泽湖开始施工。强力推进重大道路建设,新增城市道路15.5公里,形成八纵七横路网框架。加快推进水电路气、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铺设各类管网12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6万平方米,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持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力度,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15.7%、18.4%。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履行兜底责任,落实各项政策,困难群体基本生产生活得以保障;在执行好国家统一实施的新农保政策的同时,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对农民实行全员养老补贴,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养老问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卫生基建投入持续加大,同仁医院开诊营业,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运转良好,北大附中焦作校区投入使用。安全生产、信访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森林城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蓝天雷霆行动、平安建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受到群众欢迎。

  宏图开盛纪 合力兴伟业

  示范区的“十三五”更加令人期待,焦作新的增长极将进一步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产城融合发展为引领,以智能制造和太极养生为产业发展方向,以转型创新为驱动,从加快经济建设、保障社会民生、完善城乡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将示范区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太极文化展示、交流、体验窗口区,辐射中原的智能制造示范和支撑区,豫西北地区中高端人才生活、工作、居住的核心区,焦作市经济发展的引擎。

  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55∶40。初步打造形成以智能制造和太极养生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5%。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保持安全稳定和谐。

  产业与城市实现深度融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80%,按照规划优先、分工有序、重点突破、产城融合的原则,形成“两带三轴六大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实现主体功能相对集聚、内部功能相互融合。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群众生活方便程度显著提高;“蓝天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大气环境大幅改善;城乡绿化率大幅提升,形成“城水一体、城湖相依、林水相映、人水相亲”的城市水系与宜居宜业的城乡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持续完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更加深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型、责任型和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区域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人才科技体制更加健全,引智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程度和内生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重点任务

  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融合发展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产业。实施产业发展“5462”工程,即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冷冻设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5大优势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工程;3D打印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4大新兴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引进工程;超硬材料、烫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铝基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LED蓝宝石材料6大特色新材料产业优化扩大工程;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两大重要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工程。

  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浪潮、苏宁、韩国尚网等已入驻企业,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等高成长服务业,形成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发展亮点。全面建成智谷·焦作园区,积极发展众创空间,着力打造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互联网+创业孵化与资本融合的综合性智慧产业园,到2020年,实现线上交易额200亿元。培育发展会计、法律、管理咨询、评估认证等商务服务产业和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社区O2O等新型特色商业模式。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打造“都市休闲娱乐核、环都市旅游休闲圈、示范区娱乐经济圈、大沙河两岸休闲旅游发展轴”都市休闲空间结构。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秉持“绿色、低碳、健康、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落实“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在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重点推进迎宾路动力发展轴、中原路产业发展轴,新河现代服务发展带、大沙河文化休闲发展带,商务办公中央区、太极新城文化区、科技研发支撑区、智能制造引领区建设,构建“两轴两带四区”发展格局。在农村,开展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百千万农民创业创新、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延伸、农村生态体系建设五大专项行动,打造全域美丽乡村。

  建设四大支撑体系。一是创新创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住焦作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高新区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把焦作国家高新区这一平台建设好、利用好、发挥好,努力打造“焦作智造城,智慧高新区”。二是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公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扩大服务范围,构建支撑智慧示范区的基础资源服务平台。三是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政企社银合作机制;吸引金融、证券、保险机构到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或业务总部;推广运用PPP模式;扩大直接融资;设立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培育发展基金市场。四是人力资源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方面,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推进投融资管理、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产业、城市与人的发展深度融合。开放方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郑州航空港等国家战略,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建好对外开放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重项目落地,重带动效应,重亩均效益;真情服务、创优环境,努力打造支持发展的社会环境,以环境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加大重点领域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领域。

  郭树勋/文 赵耀东 王正义/图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