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勇争一流、敢为人先的中站人,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率先布局,以建设实力中站、绿色中站、活力中站、幸福中站为抓手,开启了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走出了一条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径。经过艰苦奋战,“四个中站”的美好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谋小康之业、扬发展之帆、惠民生之道,奔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中站人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四个中站”之实力中站篇
“四大板块”做强经济实力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中站区经济逆势上扬,走出了一波“换挡提速”、攻势凌厉的上升行情。
去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9亿元,是2010年的1.86倍,年均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亿元,是2010年的2.02倍,年均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5亿元,是2010年的1.74倍,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8亿元,是2010年的1.64倍,年均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3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69元,是2010年的1.84倍,年均增长11.3%。这是中站区委、区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领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按照市委提出的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以“强二优三、转型提升、持续求进、城乡一体”为总基调,以“四个中站”为总抓手,强力实施西部工业集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特色商业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四大战略”,下力气建设实力中站换来的成果。
西部工业城强势崛起
西部工业城是实现经济实力“弯道超车”的动力引擎。置身这方热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实力中站跳动的强劲脉搏。
在这片热土上,3年来,仅集聚区就引进项目72个,总投资153.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4.4亿元。总投资10.26亿元的河南三木工业园项目等一大批“月亮型”省重点项目成功签约落地。
在这片热土上,伴随投资22亿元的氯化法钛白粉等46个重大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6大产业集群。3年实施项目74个,投资198.1亿元。
在这片热土上,目前集聚区内企业已达119家,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亿元,税收4.05亿元。成功晋升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入选全省产业集聚区“智慧园区”建设试点。
商贸物流城显山露水
强劲的工业发展,催生了商贸物流业发展机遇。省级特色商务区的规划,高起点地奠定了中站区的商贸物流业发展规模和档次,建行联地商务中心、金旺商业广场在中站城区集聚了大量人气财气;武钢铁路物流园、万里物流园、万千物流园以及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百花齐放,各种商业形态丰富多样、共生共赢。
在中站区南部,一个占地2.3平方公里的焦西物流园初露端倪。这个集物贸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物流园全部建成后,可成为立足豫西北、辐射晋东南,集大宗商品交易、动产仓单质押、期货现货交割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仓储物流基地。
如此大手笔之作,是永远追求卓越的中站人,为打造实力中站而采取的战略之策,也是放眼现代物流发展大势的布局之举。
在焦西物流园建设上,以投资13亿元、占地1000亩的物流金融港项目为龙头的一批项目建设正酣。投资3.18亿元的丰达物流园、投资3亿元的中青网数码商城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依托物流港,河南同盛源第四方物流、慧龙易通物流等项目都在重点运作中。依托电商产业园,引进了中国网库、万商国际电商、深圳好实在等电商入驻,电子商务成了新亮点。
特色商业城呼之欲出
在中部城区建设特色商业城是打造实力中站的精彩之作。
缺少大型商务酒店一直是中站的发展之痛。近年来,该区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发展以商务酒店为主导的城市服务业。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启动,兴建了维客之家酒店。爱尔福克公司也积极涉足全民健身行业,开发建设了衡远高尔夫练习场、网球场、足球场等项目。
投资6亿元的西部工业原料城已经开工建设,投资35亿元的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等一批大项目,有的正在兴建,有的在积极运作中。
生态休闲城渐入佳境
生态休闲城是该区打造实力中站的又一力作。
废弃矿山复绿、打击非法采矿雷霆行动、建设中站森林公园……通过打造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了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三大体系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的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科学规划休闲养生、运动度假、摄影绘画创作基地;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游;开发建设红砂岭度假区、栗井生态园,北部山区成了焦作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依托太行第四专区、焦作市委旧址等,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一条连接中站各红色景点的旅游线路跃然纸上,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修道路、建游园、创建森林城市,治理新河源头、兴建大沙河湿地公园、万亩生态植物园、南太行山景观带,以山、水、园、林为鲜明特色的花园式生态宜居城区,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
“四个中站”之绿色中站篇
梦想在绿色发展中放飞
天蓝、地绿、水清、低碳,是一座美丽城市的本色。
近年来,该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两型社会为目标,以打造“绿色中站”为抓手,治山、治水、绿城,调结构、促减排、优环境,演绎绿色崛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建设两型社会的全新路径。
治山、治水、绿城,“亮”了一座城
在整治非法采矿上,该区成立了组织架构,每年拿出100万元经费作保障。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去年,该区先后组织14次集中整治行动,查处私挖乱采42起,拆除和关闭白矸窑4座,取缔水洗沙厂2处,有力地遏制了私挖乱采违法行为。
在生态恢复治理上,该区对北部山区30多处开采区域加以治理。龙翔矿山公园一期工程已经完工,龙翔矿山公园二期和焦晋高速公路两侧矿山复绿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龙翔矿山公园三期和东张庄杏子城恢复治理工程正在积极申报资金。
在南太行景观带建设上,该区重点恢复沿山区域森林植被,完成南太行景观带绿化2000多亩。
史无前例、规模浩大的植树造林、矿山复绿工程,使遍体鳞伤的北山披上了新绿。
大沙河带状湿地已完成堤外地形绿化,共计栽植雪松、火炬、红叶李和百日红等各类乔灌木17万株,初步形成了生态体验区、水景观区、水天一色区、荷塘垂钓区和亲水游园、田园风景游园等景观。
投资2亿元的佰利源水库、白马河治理、涟深河城区段改造等治水工程正在实施中。
中站区按照“山、水、林、带、园”五位一体的思路,以见缝植绿、拆墙透绿、立体挂绿为指导,实现一路一景、一街一点。城北建成了南太行景观带,城西建成了生态与文化、景观与水利相结合的滨水景观带,城南建成了集科普教育、绿色生态、文化娱乐、运动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许衡文化公园和万亩生态植物园,城中高标准建成了城区3条主干道绿化带,种植各类绿化苗木85000株,新增城区景观道路5公里,新建供市民休闲娱乐的街头游园4个。该区绿地面积288.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30.2公顷,绿地率达38.4%,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0.8平方米。如今,龙翔省级森林公园、龙翔体育公园、特色城市游园等项目都在快速建设中。
绿色、循环、低碳,“活”了一座城
中站区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中站”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节资源、保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该区积极引导桑园、周窑等山区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林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发展优质农产品,投资修路发展特色旅游。沿许河、焦青旅游通道、龙泉山庄、栗井生态园、红砂岭餐饮服务区形成了农家乐餐饮服务带。
该区把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当作朝阳产业来强力打造,围绕氟、锂、钛、硅、锆五大化学元素,精心谋划了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强、衔接紧密的重大项目,促进产业在循环中延伸链条,结构在延伸中调整优化,实现了节资源、保生态、增效益的“多赢”。
循环生产方式,使资源得到了高效综合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环境得到了改善。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绿色发展格局,6大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2%,汽暖循环利用率在80%以上。
5年来,该区先后完成各类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任务204项,关闭(搬迁)污染企业57家,实施治理项目132个。在重点耗能企业安装了废水、废气自动在线监测装置,扶持多氟多、佰利联、鑫诚、爱尔福克等公司新上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已成为“绿色中站”建设的强大引擎,引领中站在“节资源、保生态、可持续”的道路上越走路越宽。“十二五”期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四个中站”之活力中站篇
转型发展引领“弯道超车”
用活力十足来形容新常态下的中站发展实不为过。
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工程,3年新引进的156个、总投资198亿元的高附加值、高效益项目的相继落地,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大力实施西部工业集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特色商业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四大工程”,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
大力实施氟、锂、钛、硅、锆五大化学元素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初步形成了6大产业集群,产业形态和产品功能不断推陈出新,紧跟市场需求,与时俱进。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全区在6家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者示范引领下,大批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产品结构从低端向高端、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活力缘何而来?转型发展是根本动因。
动力在转型中增强
中站区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强力推进,推动了武钢集团、三木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该区。投资13亿元的物流金融港、投资3亿元的中青易蜂体验店、投资2.5亿元的太行农光旅科技示范园、前海母基金咨询管理公司等项目的入驻,实现了该区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突破。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项目服务年”等活动。5年来,先后实施项目28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7个,总投资1016亿元,完成投资296.5亿元。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6个,市重点建设项目54个。
围绕集群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围绕佰利联、多氟多、风神股份等龙头企业,实施了含氟精细化学品、富钛料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增强了活力中站的发展后劲,带动了全区经济总量的快速放大。
活力在转型中迸发
从单一到多元,是中站区转型带来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中站区以西部工业集聚区、现代物流、特色商业、生态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发展重点,积极构架工业转型、城市转型、三产转型等平台,大力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了该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四大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
以西部工业集聚区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活力大增,去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8亿元,是2010年的3.11倍,年均增长25.5%。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佰利联、多氟多等主体企业,重点建设了投资30亿元的三木工业园、投资22亿元的氯化法钛白粉、投资10亿元的含氟精细化学品、投资6亿元的3亿安时锂离子电池等105个重大产业项目,优化了产品结构,壮大了企业规模,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实力。全区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3家,超5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12家。
以投资18亿元的物流金融港项目、投资3亿元的中青网数码商城为代表的一批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有的签约落地或即将开工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战略重组等手段,对经营不善、举步维艰、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输血”疗法,使其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去年10月28日,河南淼雨成功实现战略重组,企业获得了新生。
以绿色发展、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新产业渐成气候。北山桑园、周窑等山区优质林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投巨资兴建的集垂钓、游泳、酒店接待为主的休闲度假村开始营业;沿许河、焦青旅游通道、龙泉山庄、栗井生态园、红砂岭餐饮服务区形成的农家乐餐饮服务带初具规模。
以改造提升门店经营、连锁超市等传统业态,吸纳品牌专卖、咨询策划等新业态;引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为重点的特色商业区初见成效。一批风格鲜明、功能完备、管理规范、服务能力强的精品商业街正在强力打造中。
以产业龙头为带动,做大集群规模。新能源产业以多氟多为龙头,开始向动力锂电池制造、动力总装进军。佰利联以收购龙蟒钛业为契机,促进钛白产业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
创新使转型提速
中站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转型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连续14年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5年来,组织银企对接专项活动97次,帮助56家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102.58亿元,较好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2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联姻”,签订产学研项目50多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鉴定12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1项。
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实施科技攻关和品牌战略。截至去年,该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1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6家企业入选市创新能力评价100强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拥有注册商标234个,知名著名商标14个,“雪莲”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先进区,连续14年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科技创新为活力中站和企业做大提供了发展动能。多氟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从氟化工到六氟磷酸锂,从电解液到锂电池,从锂电池到电池、电机、电控一体化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再到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佰利联依靠科技创新,从名不见经传的作坊式硫黄矿,一步步发展成为当今国内钛白粉行业的龙头,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去年6月4日,该公司通过非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02亿元,并收购龙蟒钛业股权,向打造“百亿佰利联”目标进发。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四个中站”之幸福中站篇
共享发展托起小康梦
中站区政府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3年来,该区每年都把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向民生。
从关注经济发展到关注百姓福祉、从“效率优先”向“民生优先”转变,“民生财政”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彰显了中站区的财政智慧和民本胸怀。
数说民生
政府花钱、百姓受益,是中站区“民生财政”的精髓。
2013年,该区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大幅增加,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占比达到74.9%。这一年,投资12.89亿元的和祥小区,投资8.9亿元和美小区二期,投资2.8亿元的中南路、朱冰线等9条道路建设,投资7亿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总投资达18.2亿元;十五中学生宿舍楼、区人民医院主体楼等12个建设项目全部建成。这一年,该区实现了中小学“班班通”、全民健身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四个全覆盖”。
2014年,年初承诺的总投资23亿元的惠民工程全部得以实现,相继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5.29亿元的和祥社区及和美社区三期、投资5亿元的“八路三网”、投资4500万元的老年公寓、投资3400万元的城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批民心德政工程。
去年,焦作四中等寄宿制学校食堂标准化改造,区计生服务站、农村120急救中心、区办两级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开工建设。
5年来,该区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1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4.6%。
福泽民生
“幸福中站”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站区每年坚持紧抓广大群众普遍反映的民生重点问题,通过把公共财政更多向社会事业、困难群体、薄弱环节倾斜,办成了一批批民生大事实事,实行了均等化公共服务,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民生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该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目标,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机制等教育领域改革,实施美丽校园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事业呈现出均衡优质发展的好态势。该区利用财政资金和上级项目政策性资金,相继开工建成了许衡中学宿舍楼和标准化运动场、五中和小尚学校食堂楼、和顺及和美小区幼儿园等一系列工程,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了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和国培、省培、市级专项培训计划,结出了均衡教育的累累硕果,中招、高招上线率和可比性指标连年位居全市前列。去年中招,全区超过一中分数线182人,较上年增长18.2%。其中许衡实验中学升一中的比率达到34.5%,位居全市第一。该区中招实验加试成绩连续多年稳居五城区及市直第一。去年高招,焦作四中本科上线率54.2%,以绝对优势连续17年位居市级示范性高中榜首。
全面提升医疗计生养老服务水平。该区先后投巨资建成了区人民医院病房楼和李封、龙翔社区服务中心等工程,新农合补助标准大幅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深化养老服务,积极运作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公寓,争创全国养老社会化示范区。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该区建成了全市首家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社会保险服务大厅、“五险合一”一站式社保服务中心、新型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初步形成“大社保”工作格局。5年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
强力实施住房安居工程。总投资9.7亿元的和顺小区、和美小区(一期、二期)建成投用,总投资18.92亿元的和祥小区(一组团)、投资2.4亿元的和美三期开工建设,东冯封、西冯封整村搬迁工作全面启动,累计安置群众1.7万余人,发放失地农民养老生活补助资金600余万元,安置失地农民就业4500人,协调项目用地3100余亩,落实补偿款1.3亿余元,确保了三木、奋安等一大批企业顺利入驻。
倾情投入文化设施建设。该区投入资金1.2亿余元,建成了许衡广场、许衡文化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普基地等一批文化公共项目。加强文化下乡,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35个行政村服务点、56个农家书屋、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建成体育场地50处,注册体育健身站点20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余人,所有的农村和社区均安装了健身器材,基本实现了健身工程全覆盖。开展文化乐民工程,举办各类公众文艺会演、才艺展示、体育竞技等大型活动40余场(次)。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没有后顾之忧的中站人尽情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油条哥王小明凭借一曲《儿行千里》获得了首届中国民工演唱会第一名,前段日子登上了央视三套综艺节目《越战越勇》栏目,近日又受邀参加《星光大道》节目的录制。西冯封村民刘双双进入《中国好声音》16强。东王封22岁小姑娘陈菲走进《梨园春》决赛。
精神富裕起来的中站人更注重道德培育。全国道德模范谢延信,中国好人任抗战、梁素芹,河南好人马自立,河南省美德少年庞士敏、许梦娇,焦作市最美警察陈小斌等一批“中站好人”正为中站带来盛誉,善行中站形象已落地生根。
本版图片均由许来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