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更需要承压的韧劲、持续释放的潜力与活力。
怀川的隆冬,天寒地冻。可如果你到项目建设的现场去,定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开放开发热潮和越来越浓的创业兴业氛围。
从城市到农村,从园区到车间,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场景催人奋进,昭示着焦作后发赶超、转型升级的强劲势头。
数字枯燥,但枯燥的数字见证了焦作快速发展的铿锵脚步。如果把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作为一场考试的话,那么地处中原腹地的焦作,则交上了一份可谓优秀的答卷:2015年,全市列入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的项目共有48个,总投资588.53亿元。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我市经济发展在项目带动下依然劲头十足:据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1929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1883亿元,增长16%,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我市经济之所以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正是因为我市蹄疾步稳推进项目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上传来消息:去年,我市以十大建设为重点,强力实施项目带动,206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全部开工,35个省重点项目、204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85亿元、55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撷取其中十大建设的些许成绩,可谓精彩纷呈:
城市水系方面,13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大沙河从出山口至吴泽湖段40公里全线贯通,新河源头河道治理和堤顶道路完工,影视湖公园、白鹭湿地公园建成,瓮涧河丰收路至龙源路段景观改造工程完工,城区形成水面8000亩、湿地5000亩,我市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铁路方面,郑焦铁路通车运营,火车站南广场开工建设,焦作直达北京高铁正式开通,太焦客运专线、新焦济洛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开启了我市以高铁为代表的大交通时代。
公路方面,焦作至荥阳黄河公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全面启动,武云高速主体完工,南太行绕城高速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能源方面,中原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神华焦作电厂、华润龙源电厂建成投运,中电投丹河电厂项目开工。
信息化方面,“无线城市”“智慧焦作”建设14个项目完成投资14.6亿元,“全光网焦作”提前实现。
毋庸置疑,这些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不仅为我市稳增长、保态势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我市创优势、促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源于招商。我市紧紧抓住产业招商,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加快构建具有焦作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现代物流等向中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焦作也因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双方合作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在去年12月18日于上海举行的焦作市情说明会暨项目签约活动中,我市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120位客商代表发出了诚挚邀请,与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
为使长三角地区招商活动取得实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提前准备、精心组织,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去年累计向长三角地区派出招商小分队185支,对接洽谈项目152个。市政府还印发活动方案、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以主导产业招商为主线,以项目落实为核心,重点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制造业、高成长性服务业、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经济等项目,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集群型投资项目,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招商引资规模,实现互利共赢。
用心付出,必有收获。在长三角招商活动中,我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其中包括市政府与重庆三峡能源有限公司签订的投资46亿元的“气化焦作”项目,浙江超威集团投资15亿元的电源研究院、启动电池、汽车电池壳项目,苏商建设集团投资15亿元的路网体系建设项目,上海圆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妙乐寺禅修小镇项目,上海中州电气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电气成套设备生产项目等,涉及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基础设施、现代服务等领域,共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182.4亿元。此外,通过洽谈对接,许多县市区还有意外收获,与长三角地区客商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
招商引资,“招”是手段,“落”是关键。毕竟,重点项目落地生根,经济发展才能枝繁叶茂。因此,我市以空前的力度狠抓项目推进,让一个个项目在焦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招大引强,锻造坚不可摧的产业链。我市把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重点,着力引进行业内龙头型、基地型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含量,集聚起独具特色的“产业硅谷”。我市制订了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严格按照“七个一”工作法推进项目建设。对每个项目建立工作台账,并对照台账进行督查。分包领导每周听取一次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并深入项目现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强化配套,提升园区发展的承载力。市委、市政府坚持“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理念,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强化配套,构建港口物流、新兴产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四轮驱动”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园区发展的承载力。去年5月5日、6月5日,我市两次召开区镇管理套合专题工作会议,成立区镇管理套合工作领导小组,对区镇管理套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7月27日,市发改委将我市区镇管理套合工作实施方案(草案)上报省发改委;8月25日,我市召开产业集聚区工作推进会议,要求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加速推进区镇管理套合工作,并对区镇管理套合工作实施方案(草案)提出修改意见;9月初,市发改委根据各县市区提出的修改意见,对区镇管理套合实施方案(草案)进行完善;10月22日,《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工作的实施方案(草案)》经市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1月3日经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市将着力厚植发展优势,把厚植优势作为引领发展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推动单一优势、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为此,我市将继续突出项目带动,着力抓好产业项目,积极谋划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增添发展动能,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实施好城市水系、铁路、公路、生态等十大建设,加大省、市重点项目谋划推进力度,强化发展支撑;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太焦客运专线、新焦济洛城际铁路、焦作至荥阳黄河公路大桥及连接线、火车站南广场等项目,确保武云高速建成通车,力争南太行绕城高速开工,加快孟州至武陟沿黄快速通道前期工作,着力构建市外联通大循环、市域互通中循环、市区畅通小循环的大交通格局,让道路更畅通、让出行更方便。更加注重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政府重点谋划推进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大项目,支持投融资平台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把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推动项目建设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站在今天与明天的交会点上,我们相信,一个个落地项目的快速推进,必将进一步加快焦作做大经济总量、促进转型升级的步伐。假以时日,我市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