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我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业稳,则经济稳。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和着力点,焦作率先调整进入新常态模式,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改革积蓄发展优势,踏踏实实地将工业做强做大,实现了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5亿元,同比增长10.2%。
调转结合积蓄发展新优势
焦作为摆脱城市因资源枯竭而衰的困局,一直在矢志不移地主动选择产业转型。特别是近几年来,焦作工业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悄然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6.2%提高到3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40%。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坚持把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标本兼治,调转结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围绕十大产业,重点实施100个转型升级项目,完成投资182亿元,蒙牛纯甄生产线、光源电力LED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
——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实施223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36亿元,中铝中州产能优化、佰利联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竣工投产;
——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多氟多锂电池、健康元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设,制订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实施示范项目25个,开展质量提升工程,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十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对工业贡献率达82%。
如果说十大产业夯实了产业基础,那么电商换市无疑激活了产业内生动力。依托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焦作传统企业“触网”焕发出新的活力。
比如,我市传统制造企业焦作科瑞森重装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跨境电商提高企业竞争力,焦作市明仁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更是凭借互联网思维,实现了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卓越发展,其主导产品名仁苏打水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
同时,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期建成,浪潮云计算中心、阿里巴巴产业带等75个项目落户焦作;博爱成为首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孟州成为全省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我市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示范企业6家,建成电商园区8个。
这些数字不仅让所有人见证了电子商务“化腐朽为神奇”的动力,而且是在焦作经济面临深度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我市企业另辟一条生存通道。
根据腾讯发布的“互联网+”指数,焦作得分4.44分,排在第九十八位(全国351家城市)。去年,全市电商企业达1645家,交易额545亿元。
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焦作该何去何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疑是弥补传统比较优势减弱、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根本之策。
在焦作的工业体系中,温县凉鞋、武陟电缆、沁阳玻璃钢……每个产业都曾催生上百家同类企业,其产业集聚的低成本优势更是用到了极致。然而,有民企缺名企、有产品缺精品、有制造缺智造……焦作工业也面临着成长的尴尬。
同时,焦作的工业,多是由煤衍生而来,其表现为三高三低,即重工业占比高64.8%,轻工业占比低35.2%;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占比过低;基础原材料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比重高,精深加工和成套装备制造业比重低。三多三少,即初粗产品多、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少,传统产品多、新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
焦作发展已进入一个阶段性结构调整期,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创新思维和方法,以改革推动来焕发出新的动力。而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人才的创新。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焦作凝聚“创新DNA”,仅去年,我市就引进了包括院士在内的高层次紧缺人才961人,为工业转型聚起了强大动力。
为不断增强创新支撑能力,我市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5个,获省科技进步奖15项;焦作科技大市场建成投用,全省商业银行系统首家科技支行挂牌运营,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去年,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5%。
去年,我市还从节约的“三公”经费中拿出1000万元用于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并在全省首家、全国第三家试行创新券制度,让企业使用创新券向高校和科研院所购买技术、服务,或者购置研发设备之后,继续实施创新券制度,受理62家企业创新券兑换申请166项,申请兑换创新券额度2588.25万元,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创新券管理制度,新发放创新券500万元,专项支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50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多措并举确保工业稳健发展
创新驱动新发展,改革释放新活力。当新常态来敲门之时,焦作坚持工业强市,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服务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释放了更多的改革红利。
去年,我市大力简政放权,扎实开展全省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创建活动,各类审批事项由170项压减到136项,市直部门权力清单发布全面完成,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2.7万户,同比增长29.4%。同时,我市还加快投融资机制创新,推出34个总投资424亿元的PPP项目,市投资集团50亿元债券获批发行,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一委、一办、一中心的市公共资源交易组织架构,完成交易项目955个,增收节支4亿元。
尽管当前改革已成经济转型的核心要素,但经济转型的顺利推进更需要强化市场要素的全力保障。为此,我市去年组织银企对接会16次,设立1亿元应急转贷资金、3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为73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8.6亿元,为442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1.7亿元;积极推进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去年新增贷款91亿元,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57亿元;保障土地供应,获批土地1.3万亩。
为加速要素集聚,我市还强化载体支撑,去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同比增长22.2%;沁阳、武陟产业集聚区获批省级经开区,孟州、温县等4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集聚区集群发展30强,数量居全省第一。
同时,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并成功创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服务业“两区”建设有序推进,新河商务中心区建设全面启动,万达广场项目落地开工。截至目前,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
创新蓄势,改革聚力。焦作工业转型路线图已然清晰,焦作经济也必将开辟新境界,在梦想之路上收获更多的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