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路灯亮了!”“我们村有路灯了!”2016年元旦前夕,当博爱县孝敬镇赵郭村被浓重的夜色笼罩的时候,村里的街道突然被一排排路灯照亮。喜形于色的村民奔走相告,纷纷走到街头感受这份从未有过的变化和惊喜。
赵郭村位于孝敬镇东部,全村人口2200余人,有耕地2699亩。由于交通不便、严重缺水,村民祖祖辈辈靠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因此,该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去年9月份,在全市开展“四帮四扶”活动中,博爱县总工会承担了该村的“四帮四扶”任务。面对该村严重贫困的局面,该县总工会主席张保林主动与县有关部门结合,了解该村的历史和现状,剖析该村致困原因,为该村扶贫工作“把脉问诊”。同时,博爱县总工会召开工会全体人员会议,制订方案,采取措施,要求把“四帮四扶”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行动来抓,作为转变工会干部思想作风、检验工会干部工作水平高低的标准来衡量。随后,博爱县总工会抽调该工会副主席崔中山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带领工会两名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该村开展帮扶工作。
赵郭村由于底子薄、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村里规划不统一,村容村貌脏乱差,就连村委会办公用房也是多年失修,成了危房。工作队员背着铺盖卷进驻后,没有地方住,在多方协调下,在镇政府找了一间房才算安顿下来。
刚放下铺盖卷,崔中山就带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葛卫和工作队员杨成年到赵郭村调查摸底,他们深入农户家中、走到田间地头,利用饭前饭后与村里群众交谈,认真听取意见建议,与村干部商讨扶贫对策。白天,由于许多群众要外出干活,他们就用晚上时间召开会议,了解情况。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和认真,与许多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村支书王国才感慨地说:“从工作队员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们为我们村干部树立了标杆!”
村里急需什么?群众有什么建议?经过深入了解,驻村干部意识到,首先给村里安装上路灯,让村里亮起来是群众最期盼的。于是,博爱县总工会经过多方努力,筹集资金2万余元,安装了70多盏路灯。按照计划,这项工程应该在春节前才能竣工,但为了保证群众能早日享受到路灯带来的光明,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牺牲假日,连夜奋战,终于在2016年元旦前安装好了路灯,结束了该村没有路灯的历史。
有了路灯,村民们的夜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有的开始在家门口打扑克娱乐,有的吃过晚饭开始外出散步。61岁的村民秦朝才兴奋地说:“村里有了路灯后,我很高兴,感觉村里也像城市一样。不仅村里晚上不黑了,而且也不再发生交通事故了。”说到这里,老人感慨地说:“过去因为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太黑,村里两个年轻人出来散步,被一辆摩托车撞死了,村口没少发生交通事故。”
长时间的相处,村民和工作队员像亲戚一样,见面热情打招呼,吃饭热情往家里拉。但面对第一个成就,张保林依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他说,下一步,还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给村里修建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