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60% 因颈动脉狭窄
王先生,50岁,两周前发生两次一过性言语含糊,右侧手脚乏力,持续约10分钟后完全恢复正常,到医院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因为工作繁忙,他拒绝了医生作进一步检查的建议,回到公司继续上班。约一周后,他突然感到头晕、右半身软弱无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被同事紧急送到医院后,经核磁共振扫描确诊为脑梗塞。
经过药物治疗和语言训练,王先生基本恢复了说话能力,腿脚也活动自如。问题在哪儿?血管造影显示王先生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医生给他做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家属对此不理解,为什么脑中风做手术要给脖子开刀?专家给出答案,脑中风是由于颈动脉发生了严重堵塞,所以要对狭窄处进行手术。
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黄华介绍,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或脑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居首位,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约占人群总死亡率的20%。提起脑中风,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脑血管栓塞或者破裂,其实颈动脉狭窄也是引起脑中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数据表明,60%的脑中风发作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
据了解,颈动脉狭窄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发病率达到7%~9%,女性发病率达到5%~7%。
脑组织供血80%靠颈动脉。目前,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已经被列为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中风、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明明是发生在颈部的血管狭窄,为何会对大脑产生如此严重的影响呢?
黄华解释道,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需氧器官,它对氧气的需求量非常大,在心脏每分钟的搏动输出量里,约有十分之一供应给了脑部。相应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相当敏感。“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个用水的网络,那么颈部动脉就是向这个网络供水的主干大水管,其中两根颈动脉为脑组织提供了80%以上的供血。所以,当发生颈动脉狭窄时,脑供血就会受到影响。”黄华说。
颈动脉斑块如果生长不均匀,可碎裂而产生碎屑。这些碎屑脱落后随血流流入脑中,可阻塞末梢血管,造成一小块脑组织缺血甚至坏死。因此,脑卒中发作后病看似在脑内,其实大多数祸根在颈部,也就是“问题在上面,根在下面”。
黄华说,血管的狭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现象不仅可以发生在心脏,还可以发生在颈部。而近几十年来,我国患上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慢性基础病恰恰都是血管“杀手”,再加上吸烟、肥胖和高龄等危险因素,这些人的血管内皮会逐渐受损,血管壁形成斑块,使血管的通道变得狭窄。
不仅如此,斑块一旦脱落,就会变成人们常说的血栓。血栓可以随着血液流到大脑,堵塞血管,从而引发脑血栓、脑卒中。
脑部缺血有先兆
黄华提醒,轻度颈动脉狭窄几乎是没有症状,只有狭窄的程度已经对大脑血液供应产生了一定影响,患者才会出现一些短暂的症状,也就是脑缺血的先兆。
比如眼前突然发黑、无缘无故失语,都是中风的先兆。这类症状还包括:突然一侧眼睛视物模糊,胳膊、腿发麻无力,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拿东西不稳,口角歪斜等。这类症状刚开始出现时不会持续很久,常于5~15分钟内恢复正常,所以很容易被忽视。
但这些表现其实都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小动脉栓塞造成的,也是重要的预警信号。如果继续发生较大的斑块脱落,造成相对粗大的颅内动脉栓塞,就可导致急性脑梗塞,引起永久性偏瘫、偏盲、语言功能障碍、植物人甚至死亡等。如果发现上述症状,就需要去医院作个颈动脉的超声波检查。这是最常见的颈动脉检查手段,是一种无创伤、简单、准确的检查方式。除了超声波检查,还有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都可以检查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性狭窄只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颈部的表现。当你在健康体检时发现体内动脉有硬化斑块或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情况时,应当积极开始治疗,如戒烟,适当加大运动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等。这些都是不亚于药物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法,当这些方法效果有限时,再加以适当的药物治疗,以延缓硬化斑块的发展。
黄华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应当在每年的体检中查一下颈动脉超声,看看动脉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对于早期查出的颈动脉狭窄,应尽早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避免脑中风的发生。
本报记者 王龙卿
黄华 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焦作分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脑血管的早期血管内溶栓、脑疝昏迷等危重疾病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