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征得街民代表同意后,街两委正式提议,街三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街民代表大会决议,对决议事项和实施结果及时进行公开,然后逐级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开始施工,现安置楼建设已基本竣工。安置楼建设的顺利实施,使居民充分享受到了自己的民主权益,也使五街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
土地调整是个大难题,有286户1300多人的后梭庄村,人均不足半亩耕地,不利于集约化耕作,可每年十二三万元的耕作费多年来一直由村集体承担,钱没少花,群众却没从地里收获多少,甚至出现撂荒现象。去年,村里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和村里实际,欲流转土地。村干部每家每户征求意见,同意的签订流转协议,街道司法所全程参与,将77户不同意流转农户的180多亩承包地集中调整到便于浇、种、收的好地块。整个过程由于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严格按照“4+2”工作程序,十分顺利,没有一户在该问题上到街道反映。
“每次决策都关系村里的稳定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不科学、不民主、不公开,难以取信于民,也难以顺利实施。”西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沙国庆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西关村地处城乡接合部,有1万多口人,多年没有批划宅基地,遗留问题多。2009年,村里借助县里拓宽改造团结路的机遇,准备建安置楼,可在建多层楼房和建带电梯的高层楼房上,村民意见不统一。村两委在广泛调查村情民意的基础上,从村民的思想认识到经济接受能力以及居住安全系数通盘考虑,又通过向专家、规划部门征求意见,最终确定采用建多栋多层楼房,目前90%的住房紧张户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从决定建到建什么样的楼房,从规划、设计、招标到价格确定及住房分配,我们都充分征求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再作决策,严格程序和手续,现在没有留什么后遗症,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沙国庆说。
由于在决策前能充分倾听民声,集中民智,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愿望,地处博爱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清化镇街道,近几年在解决旧城改造、拆迁安置等“老大难”方面没有出现卡壳,既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