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舌尖上的美味——红薯粉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6年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上的美味——红薯粉条
本报记者 董柏生/文 本报记者 杨 帆/图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纯红薯粉黏性大,和好一盆红薯粉面需要4个壮劳力同时动手。
  ⬆按照传统工艺做成的纯红薯粉条柔韧筋道。
  ⬆将冷却的粉条挂在竹竿上控水。
  ⬆为了保持老工艺,粉条要在冷库里进行彻底冷冻。
  ⬆下粉条开始使用电震动,减轻了劳动强度。
  ⬆煮熟的粉条需要在凉水里进行冷却。
  ⬆工人在阳光下晾晒粉条。
 
   

  粉条,是我国南方人和北方人共同喜爱的一种食品,是火锅、砂锅、粉汤、炖肉、炒菜、杂烩菜等不可或缺的一种食品,能吃上纯正的红薯粉条,也是大家的心愿。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武陟县大虹桥乡一家老粉坊,去看看纯正的红薯粉条是如何“出炉”的,倾听老一代人对红薯以及红薯粉条的记忆,分析纯正红薯粉条与市场上一些粉条的区别。

  1月19日上午,温暖的阳光渐渐驱散冬日的寒意,看着气温上升,室外挂着的湿毛巾没有冻着,这家老粉坊的主人陈大林赶紧招呼大家将冷冻的粉条拿出来解冻,不足半个小时,三四百平方米的晾晒场上就挂满了晶莹透亮的粉条。

  “你看,俺这是老传统的纯手工红薯粉条,不用任何添加剂,色泽晶莹透亮,吃起来口感筋道。如果用火燎,烧完后的粉末和芡粉一样光滑。这是纯红薯粉条与一般粉条最主要的区别。”老粉坊的王师傅告诉记者。

  室外,工人们冒着严寒忙着晒粉条;室内,却是另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5位师傅正穿着单衣胶鞋在忙着揉面、漏粉、捞粉、冷却,墙角一个大池子里堆放着雪白的红薯粉面。“人工揉能把握好粉面的软硬度和柔韧度,虽说累点,但做出来的粉条粗细均匀,柔韧度也好。”陈大林说,“近些年,红薯加工产品的价值越来越被大家认可,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村里有几十年生产红薯粉条的传统,还有做粉条的手艺人,自己就重拾起了这个老传统,一来可以引导村民种植新品种红薯增收,二来可以让村里手艺人的技术再发挥作用。”

  记者了解到,现在,这家投资30多万元建起的老粉坊,每年加工红薯近20万公斤,不仅与周边百十户农民签订了种收红薯的合同,也使做红薯粉条的老手艺人重操旧业,还为20余名年轻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一冬天三四个月,师傅们不出家门至少能挣个七八千元。

  说起为何要用传统的方法人工生产纯红薯粉条,陈大林说,过去人们种红薯、做粉条是为了糊口,现在是为了改善胃口,向往自然。虽然人工生产劳动强度大,效率也有些低,但能保证品质,能为大众提供纯正安全的食品。同时,也是为了让这项传统技艺不至于过早消失。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