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传颂着一段佳话:该村50岁村民潘尾巴为照顾父母,放弃自己的幸福,至今未婚。不仅如此,他还因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赢得乡亲一致称赞。点滴小事,不仅让潘尾巴的人生绚烂多彩,更闪耀了道德的光芒。
上世纪70年代,潘尾巴一家人居住在深山半山腰的两间石头房内,山区基础设施差、生活条件苦,他们家的生活十分艰难。那些年,潘尾巴的姐姐出嫁,父亲和大哥相继去世,二哥和四弟因家庭贫困当了上门女婿,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两人。自此,母子俩相依为命,潘尾巴发誓要尽好孝道,照顾好母亲。
1980年,初中毕业的潘尾巴放弃学业,专心在家种地、放羊,照顾老人。为了维持生计,潘尾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几百米外的丹河旁挑水,然后上山放羊,再到地里干农活。潘尾巴的母亲常年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风湿病,行动十分不便。为了能够随时掌握母亲的病情,潘尾巴买来血压计,并在村医指导下,学会了给母亲量血压。同时,他每天都坚持为母亲洗脚、梳头。
2007年,沁阳市开展了“温暖工程”活动,潘尾巴母子俩告别了石头房,搬到九渡新村的新房子里。潘尾巴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新房子置办了电视机、洗衣机等新的家用电器。“母亲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母亲健康就是我的福气。”三十多年过去了,潘尾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母亲上。如今,50岁的潘尾巴早已是满头银发,并且至今未婚。
在乡亲们眼里,潘尾巴不仅是个孝顺的人,还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故事也在十里八乡广为流传。
2008年秋天,潘尾巴和朋友在饭店吃饭时,无意间低头发现饭桌下有一个存折,打开一看,显示有存款8500多元。潘尾巴吃完饭后,在原地等了1个多小时,还是没有等来失主。于是,他又辗转来到存折的开户行,将存折交给了银行工作人员。这时候,当天返程的最后一班客车已经发车,他只好步行10公里回家。
去年8月的一天,潘尾巴去自家菜地锄草,在路边草丛捡到一个钱包,里面不仅有银行卡、饭卡、身份证,还有部分现金。为了找到失主,潘尾巴根据身份证上“西向镇捏掌村”这条线索,多次打电话到捏掌村寻找失主线索,并最终联系上失主的舅舅,将钱包还给了失主。
多年来,潘尾巴一直保持着热心肠,平时村里的红白喜事、修房盖屋、农忙播种,他总是随叫随到,不计报酬。这就是潘尾巴,一位朴实善良的山民,用自己朴实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拾金不昧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乐于助人更是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每当听到别人的称赞时,潘尾巴总是这样说。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