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回首“十二五”,创新创业让创客们梦想成真,就近就业让务工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待遇上调让退休职工分享发展成果,交流服务让人才如鱼得水……
过去5年,我市人社部门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办惠民实事办暖心好事,持续服务转型,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实现了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偿、失有所助,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广、保障力更高、服务更便捷,群众的幸福感倍增,亮点工作精彩纷呈。
1
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本报记者 杜 玲
【关键词】零距离就业服务
【数字点击】
1826个:在全市1826个行政村全部设立村级人社服务站,将人社业务延伸到村,打造“五个家门口服务”,研发运行“人社一点通”手机求职软件,实现就业服务由“村村通”向“人人通”的跨越。构建了“4+2+1”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4”即市、县、乡、村四级服务平台,“2”即每周举行2场招聘会,“1”即“人社一点通”),为群众提供了零距离的就业服务。
233万人:目前,全市城乡就业总人数达23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二五”期间,企业招工难和群众找工作难是困扰我市人社部门的一个主要难题。
2012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在我市1826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人社服务站,打造包括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培训、参加社保和维权服务在内的“五个家门口服务”。我市构建了“4+2+1”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零距离就业服务,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面对重中之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市出台一系列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实行“六免费”,推进公平就业,即免费发布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免费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免费培训企业技能人才、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失业人员、免费发放技能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对参加培训的给予补贴。
为改进技能培训方式,市人社部门组织企业和培训机构对接,在全省率先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机制由“六路并进”扩大为“八路并进”,组织实施10万人次技能培训专项行动计划,开展14个工种的全市职业技能大赛,采取企业冠名方式,给予优秀获奖人员小轿车等重奖,营造了“学技能有奔头、当工人也光荣”的氛围。2014年1月,在中国就业促进会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地方就业创新十大事件中,我市凭借促进就业的成效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为破解群众创业难问题,我市实行市、县两级联动,大力实施万人创业计划,对企业和创业者给予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支持。2014年,全市首批命名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1家,入驻经营实体3000余家,创业带动就业近9000人。
在此基础上,2015年我市又组织新建23家,对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无息贷款、场地补偿、招工等服务。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河南浪潮公司合作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5000平方米的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开始运行。近年来,市人社部门举办“创客沙龙”,开展SYB创业培训170期,累计培训5970人,扶持创业者创办企业2310家。
2
养老金、医保报销额度大幅上调
本报记者 杜 玲
【关键词】:好政策惠及更多百姓
【数字点击】
1950元:连续12年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目前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每月1950元,比“十一五”末人均增加856元,增长了78%;“十二五”末,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为2081元;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加210元,2015年为全市14.5万离退休人员累计发放养老金34.7亿元。
49.473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24万元、12万元分别提高至31万元、16万元。2014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医疗保险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制度,城镇参保职工、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达90%、80%,报销额度上不封顶,从机制上缓解了参保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难题。5年来,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37.298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6.272亿元,工伤保险支付3.116亿元,生育保险支付1.438亿元,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支付1.349亿元,合计49.473亿元。
如何让好的政策惠及更多百姓?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大病患者医保报销上不封顶制度,有1426名大病患者直接受益,个人最高报销46万元;38万60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金人均月提高23元以上,达到93元以上,居全省第二位;14万城镇退休职工连续12年增加养老金,目前人均养老金达到每月1950元;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范围扩大到健康药物和医疗器械,门诊医疗报销和享受待遇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明显提高;将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200元,市区和沁阳、孟州达到1600元,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其余4县市达到1450元,进入全省第二梯队。
3
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
本报记者 杜 玲
【关键词】政策优惠 集聚人才
【数字点击】
5800余人:全市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5800余人。
218人次:我市引进德国、法国、瑞典、以色列、俄罗斯等国专家218人次,为4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其中,多氟多化工股份公司引进外国专家进行氟磷酸锂生产技术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引智示范基地,其大功率环保铬气缸套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我市是德国高级专家组织在中国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也是该组织在河南省的最大合作伙伴,合作项目占到全省项目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为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和留住难问题,我市出台了人才工作优惠政策,市政府设立5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对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给予每人5万元到100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助;合同期内,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到5万元的生活津贴。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人才服务团。建立了引进人才专项编制,对引进到企业的硕士和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才,经认定后可进入企业服务团,并享受事业编制及有关待遇,2014年首批招聘人员12人。
4
人事制度改革为发展注入活力
本报记者 杜 玲
【关键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启动实施公务员聘任制
【数字点击】
24.4万人次:5年来,全市组织人事考试193次,24.4万人次参加考试。
为破解人事制度改革难题,我市以破冰的勇气在全省率先启动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安排在市公安局警务飞行大队直升机维修维护职位和直升机航务管理职位,妥善解决了聘用人员待遇问题。省人社厅要求全省人社系统学习焦作的做法。
我市投入运行人事考试网上报名系统和手机微信服务系统,实行严格的考试责任制和反作弊措施,笔试环节实行外包制,面试体检环节实行考点、考号、考生、考官、工作人员和体检场所“六抽签”的办法。5年来,全市组织人事考试193次,24.4万人次参加考试。其中,承担省分配外地考生考试任务12.4万人次,累计为我市增加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
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小学教师获评高级职称和教师评聘结合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发基地总量达到23家,居全省第四位。
此外,5年来,全市共安置军转干部299名,其中安置到机关266人,占89%;安置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22人,占7.3%;安置到事业单位11人,占3.7%。
5
规范企业用工 防范欠薪事件
本报记者 杜 玲
【关键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数字点击】
2.7亿元:市人社部门会同住建、公安等部门对我市333家建筑工地进行了6次排查,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卡1.9万张,将13家严重欠薪企业纳入“黑名单”,清出我市建筑市场,对30家欠薪企业提出警告,受理农民工投诉2079起4.1万人次,办结率达100%,累计清理欠薪2.7亿元。
注重源头防范。我市实施千家和谐企业创建计划,促使企业规范用工,从源头上减少不和谐因素。目前,全市申请参加和谐企业创建的单位达565家。
本着“先试点、再推开”的思路,我市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民工工资通过银行卡发放工作,出台《焦作市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试行)》,我市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厉打击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行为,依法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通告》,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每年在元旦、春节、麦收、秋收期间,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专项检查活动,帮助农民工讨薪。
为了解决信访人维权难,市人社部门实行信访事项一门受理、分别办理、全程督导、事事回复的处理机制,组织成立信访事项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事项专家组,完善落实信访听证制度;对疑难案件实行县级领导和后备干部信访包案处理办法,对长期积累下来的重点疑难信访问题由局领导牵头集中研讨,促进了信访问题的解决。
此外,在2014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局作为市委书记孙立坤的联系点,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活动,实施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整治“四风”问题,并注重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推动了作风转变、服务优化和效率提升。
6
锐意改革创新 赢得荣誉连连
本报记者 杜 玲
【关键词】人社工作赢得好评
【数字点击】
9个:市人社局承接了9个国家级、省级工作试点。
45.6亿元:争取到国家、省支持的人社工作资金45.6亿元。
233项: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233项。
承接的国家、省试点工作进一步增多。5年来,市人社局承担了全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市、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全省养老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控重点联系城市、全省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市、全省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市、全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标准化试点市等7个试点市的任务。2015年,又新增全省首家城镇居民及大病保险信息系统试点市、全国第二批百城技能振兴专项活动试点市,总量达到9个。
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增多。省、市下达给市人社局的年均25项定量年度目标提前完成的增多,重点工作任务均收效明显。其中,5年来组织征缴5项社会保险费135亿元,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5800余人,签约人才项目总投资额20.8亿元。
争取到的上级资金增多。5年来,我市共获得国家和省级支持我市社保、就业、人才工作资金45.6亿元。
破解难题争创工作品牌增多。重点破解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维权等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市村村设立人社服务站、“人社一点通”手机求职软件、城镇医保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制度、全民技能振兴工程“633”培训模式、公务员聘任制、“焦作英才588计划”、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洽谈会、退休企业军转干部志愿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考试、农民工工资卡制度等工作和做法,在全省人社系统得以推广。
获得的上级荣誉和各方好评增多。副省长王铁、王艳玲等省领导先后7次对我市人社工作批示表扬。5年来,市人社系统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233项。2012年以来,连续4年被评为全市行风评议先进单位,连续3年获得全市平安建设先进成员单位。群众以送锦旗、表扬信、网络留言点赞等方式给予好评的大幅增加。
“两降”:市人社部门注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机制上防范信访矛盾,我市人社系统受理的群众上访人数和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率呈逐年减少趋势,2015年,群众上访人数同比下降23.8%,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同比下降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