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温县全力打造享誉世界的太极圣地
走拳影动陈家沟
太极逢盛世 演武迎新春
让更多人享受太极拳的好处
跟陈朝霞学太极扇(二)
陈二虎:不忘初心 勇担重责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寻找最美乡村·黄河边上”栏目报道
走拳影动陈家沟
人民日报记者 马跃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劲,提起来了。从脚跟开始,上行双腿,主宰在腰,达至四梢。猛地,贯于拳脚,似金刚之杵,振动四周。

  金刚捣碓!58岁的陈照森喉咙里一声爆发。身旁,黄河报以回响。

  陈照森生在河南温县陈家沟。村南,黄河、伊洛河汇流,雄浑的黄河水与清秀的洛水,一浊一清,回旋激荡,绘成一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打小,陈照森看的是太极图,听的是“陈恂如、陈申如双英破敌”“陈公兆80岁勇斗公牛”的故事。青年时他随太极宗师陈照丕学艺,到黄河滩练拳,每次练得鞋里倒出水。肚子饿了,捋一把青高粱,塞进嘴里。面对滔滔黄河,他吐纳养气,舒展四肢,一招一式,默心体会,终成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天下之大,太极拳何以成于陈家沟?

  进了太极拳博物馆,谜底逐渐揭开。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清风岭上,南邻黄河,南水北调渠穿村而过。村西南80公里,是古都洛阳。从“河图洛书”到《易经》、道教《太极图》,太极文化于此发源,铸就了太极拳的灵魂。村南100公里内,有嵩山少林寺、虎牢关,自古习武之风盛行,太极拳由此博采众长。村西北40公里处,为魏华存修炼得道的阳洛山。她所撰气功经典《黄庭经》,被吸收于太极拳,促调神养气,柔化刚发。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这里,因村中有三条深沟,随着陈姓繁衍,便改名陈家沟。及至陈氏第九代陈王廷,运用太极阴阳、中医经络学说,结合导引、吐纳之术,吸收各家拳法之长,创编太极拳。”温县政协副主席严双军讲起往事,如数家珍。年轻时,陈王廷应考武举,三马九箭,箭箭中靶。鼓吏处事不公,只报射中三箭。陈王廷落选,杀死鼓吏,逃入深山。陈王廷晚年隐居乡里,“闲时造拳,忙时耕田,趁余闲,教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在陈家沟,“上至哼哼(指老年人),下至能能(指小孩子)”,皆练太极拳。陈照森、朱天才等传人开设武馆,累计收徒数万人。3000多人的陈家沟,已走出数百名拳师,在世界各地教授太极拳;陈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家沟也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立国家项目、申世界遗产、做国际品牌”,如今,温县建起了太极文化国际养生基地和太极文化生态园,同时叫响“功夫太极拳、养生陈家沟”品牌,河洛文化观光、黄河滩区农业体验、学拳体验、农家体验等乡村旅游成了新亮点。

  院子里、胡同间、东大沟柳树下、杨露禅学拳处、国际太极拳交流中心,在陈家沟,不管在哪儿,弟子们把架子一扎,懒扎衣、单鞭、斜行、雀地龙……蔚为壮观。走拳影动,小村的厚重历史,如黄河流淌,源远流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