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两会期间,相关媒体报道的“儿科医生荒”现状,引起了省政协委员的热议。1月26日,14名省政协委员联名写信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建议修改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增设儿科专业。
这封信言辞恳切,有分析和建议,堪称一份高质量的提案。教育部长收到此信后将如何作答我们不得而知,笔者所知的是,即便教育部积极回应,听取政协委员的建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恢复医学院的儿科专业,恐怕也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儿科医生荒”难题。因为,恢复儿科专业并未触及儿科发展危机的根源,即医疗体制问题。
为什么1998年教育部不把儿科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因为国内大部分大中医院取消了儿科门诊,儿科专业毕业生没人要。为什么取消儿科门诊?因为儿科不赚钱。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一名儿童的用药量可能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医院难以从药费中获取更多利润。再说,儿童不善表达,病情多由父母转达,很容易发生误诊,弄不好就会发生“医闹”,医患纠纷风险极大。
就像儿童相比于成人是弱者一样,儿科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往往不被院方重视。更糟的是,儿科的弱势地位直接决定了儿科医生的弱者身份,这集中体现在工作负荷重、职业风险高、收入待遇低、职称评定难、升迁空间窄等,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岗位失去吸引力,人才不断流失。
与此对应的是以下一组尴尬数字:我国儿童约为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儿童专科医院仅有68家,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42%;儿科床位25.8万张,占全国医院床位数的6.4%。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儿科医患配比严重不足。比照欧美发达国家医生患者1∶1000的配备标准,我国儿科医师的缺口至少有20万,而在过去15年里,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人。
据此可知,造成“儿科医生荒”的不仅是教育问题。如果儿科仍被院方视为负担,专业儿科仍是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的岗位,即使高校设立了儿科专业又怎么样呢?还是招不到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还是儿科医生干不了几年就走人。
破解之道何在?我觉得国家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除了打破“以药养医”模式外,在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中,要提高儿科建设的投入比例,划定一个占比数,不能低于其他科室,以体现对儿科的扶持。同时,为解燃眉之急,我国还要落实好去年11月份国家卫计委印发的《2015年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方案》,做好相关专业医师转岗儿科医师的培训工作。此外,要想改变多数儿科医生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的现状,我国还应鼓励儿科医生下沉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并为他们提供较为丰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医疗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