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因为春运的到来再次成为公众热门话题。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鼓励不以盈利为目的拼车出行,同时也提醒拼车者能够明晰双方权益,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这一表态顺应民心,值得点赞,但有态度还不够,更应在信息核查、风险防范等方面尽快出台制度保障。
拼车模式,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一直因方便、廉价备受乘客青睐。春运期间,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交通运输部鼓励拼车的鲜明表态,对那些没有买到票的乘客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鼓励更多普通私家车主参与拼车,也有助于缓解春运压力。
不过,让拼车真正惠及百姓,并不容易。一方面,私家车主顾虑重重。由于各地监管部门对拼车的态度与标准不统一,一些车主被罚款的事情并不鲜见;另一方面,乘客也为安全担忧,一些私家车驾驶人缺乏长途、山区公路、高速公路驾驶经验,为拼车埋下安全隐患。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关拼车责权的法律法规尚属真空状态,一旦乘客与司机产生纠纷,容易出现推诿扯皮,陷入维权难境地。
拼车面临的种种困境,凸显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从实践来看,对于拼车之类基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全新业务,政府监管的脚步显然没跟上新行业的发展速度。只有尽快对相关平台的管理方式、车辆条件、私人小客车合乘发展等问题进行制度规范,才能让更多百姓从这些全新的商业模式中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