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江帆)昨日,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去年,全市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113267.71万元,补偿参合农民1751.21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的就医负担。
2003年,武陟县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6年,新农合制度覆盖我市六县市。2007年,为解决城区近20万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市委、市政府成立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各城区新农合工作。城区新农合从2007年开展工作以来,农民群众参合率和补偿率稳步上升,参合人数由2007年的16.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34.29万人;新农合筹资水平由当初的50元(农民个人缴费10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7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90元,各级财政配套380元)。
随着筹资标准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也不断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在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方面,为充分发挥新农合、医疗救助的协同互补作用,逐步建立稳定的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减轻重大疾病患者就医负担。我市选择将部分发病率较高、诊疗路径明确、治疗效果好的乳腺癌及宫颈癌等病种的相关治疗纳入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使我市重大疾病保障病种数达到了35种。根据方案要求,凡符合保障范围的病种,新农合按照规定比例对限额内的实际医疗费用予以补偿,不设起付线,不受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和基本诊疗项目目录的限制。据统计,2015年全年2156人次享受到新农合重大疾病补偿,补偿金额为2072.32万元。
去年5月,我省对新农合大病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明确2015年度,大病保险起付线、封顶线、保障范围不变,适当提高新农合补偿后合规自付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我市全面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重点确保参合群众补偿工作落实。对于补偿钱数少而放弃的群众开展上门送款活动。2015年全年累计补偿7881人次,补偿金额为2451.83万元。
为加强新农合基金管理,提高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益,去年市卫计委在全市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服务行为监管和基金运行监管的各项制度措施,加强各级新农合监管队伍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新农合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参合人员受益水平和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促进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市卫计委从基金安全、收益水平、费用控制等方面建立了新农合运行服务的监测指标体系,并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床日费用、次均费用等主要指标进行运行分析。对各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运行的主要指标,每月进行量化评分和排名通报,对排名靠后的定点医疗机构,组织开展重点督查和约谈。
筹资标准不断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补偿比例不断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参合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2015年度,我市有260.86万人参合,参合率达98.70%。全市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113267.71万元,其中:用于住院补偿89417.34万元,门诊补偿支出23850.37万元;享受补偿的参合农民1751.21万人次,其中,大病补偿61.29万人次,门诊补偿1689.92万人次,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参合群众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